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在人群中占到10%以上。CKD均存在肾小管间质病变,有研究发现肾小管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肾功能降低间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病变与肾功能降低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肾小管间质中的许多种类细胞(成纤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均能够产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这是发生肾间质纤维化的关键因素。这些均提示肾小管—间质病变与C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的浸润是小管—间质病变的共同病理表现,而且活化的T细胞能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肾间质损害。已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的异常作用是导致肾脏免疫炎性损伤的重要因素。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II类分子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不仅是T细胞作用的牺牲品,也可以作为抗原递呈细胞主动调节T细胞活性。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特定的刺激条件下肾小管上皮细胞上不表达经典的协同刺激分子B7-1、B7-2,但可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而PD-1(程序性死亡-1共刺激分子)是B7/CD28超家族中继CTLA-4之后发现的第二个抑制性受体,PD-1与PD-L1结合后,通过PD-1的信号传导途径负性调节T、B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因此有推测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 PD-L1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改善免疫炎性损伤。特发性的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INS)是儿科常见疾病,以大量蛋白尿为特征,大量蛋白尿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小管功能受损,故INS常伴随着小管-间质的病变,且小管间质性病变程度决定着INS患者的预后。故本文以INS患儿以及小鼠小管间质肾损伤模型肾组织为研究对象,探索PD-1/PD-L1信号系统在小管间质性肾损伤中的表达分布特点以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1.建立小管间质性肾损伤模型——叶酸模型,选择8周龄CD1雄性小鼠,腹腔注射5%NaHCO3建立正常对照模型(con组),腹腔注射叶酸(溶解于5%NaHCO3,浓度为24mg/mL,剂量为240mg/kg)建立叶酸肾损伤小鼠模型,检测尿液中尿蛋白/肌酐比值,选取比值>0.2的小鼠作为模型组(FA组),实验第7天处死小鼠取肾,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肾脏病理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肾脏间质病变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标本中PD-1/PD-L1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间表达差异。 2.观察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至2016年间39例做过肾脏穿刺检查的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儿的肾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PD-1/PD-L1的表达情况;回顾性研究上述39例INS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病理结果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1.小管-间质病变模型中,HE染色:Con组无明显异常;FA组小鼠肾脏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小管轻度扩张,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样变性,部分可见小管缩小,间质区增宽;Masson染色:Con组无明显异常,FA组小鼠肾间质病变范围显著;免疫组化:Con组未见PD-1或PD-L1阳性表达;FA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膜及胞浆可见PD-L1阳性表达;FA组的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上可见PD-1阳性表达,也主要在胞浆中表达。 2.INS病例组T淋巴细胞总数(CD3+)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CD3+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对照组减少,CD3+CD8+T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 PD-L1表达组的 CD3+CD8+T细胞的百分比低于无 PD-L1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INS患者肾活检标本中无 PD-1表达,肾活检标本的近端小管与远端小管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上有 PD-L1阳性表达,呈局灶性或散在性分布,主要在胞浆和(或)胞膜表达。对照组肾组织中未见PD-1、PD-L1阳性表达。 4.INS患者中无PD-L1表达组患儿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严重小管间质损伤的比例高于PD-L1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叶酸模型的肾组织中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PD-L1和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上的PD-1表达上调,说明PD-1/PD-L1途径可能参与了小管间质损伤的过程; 2.INS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PD-L1上调,且无PD-L1阳性表达患者较有PD-L1阳性表达患者更有可能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严重小管间质损伤; 3.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现为CD3+CD8+T百分比例增加,而肾组织无PD-L1表达患者较有PD-L1表达患者存在更高的CD3+CD8+T细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