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起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交往,存在于生活中,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交往,协调和解决人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使人们更好地生活,所以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德育课就是知识课,把德育课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单纯地给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知识。久而久之,把德育课的过程异化为“高、大、空”的枯燥、乏味的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传授过程、灌输过程,学生则完全成了接受、背诵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参与、体验、经历的过程,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言。其结果使德育课违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遗忘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严重割裂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关系,造成德育课的低效。作者认为对“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改变德育课现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振兴德育,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研究。论文从中学德育课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中学德育课与现实生活分离的种种表现,阐明了中学德育课与生活分离的严重后果。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分离的原因,最后探讨了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对“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依据的分析和探究。论文主要从道德的功能、起源和本质,中学德育课内容、性质,现代教育理论和哲学理论三方面入手,力求全面、系统、多角度地分析和论述德育课与学生生活世界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为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中学德育课回归生活的构想和实践尝试。论文提出从塑造全新的教师角色——学生生活教练角色、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拓宽教学空间,使学生生活完整化四个方面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真正把中学德育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