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分析旋转皮瓣(对偶三角瓣、菱形皮瓣、双叶皮瓣)转移之后的力学变化及其分布,比较不同类型旋转皮瓣的力学分布差异,并探讨双叶皮瓣的临床应用。 方法:1.将鹿皮(标有7mm×7mm正方形网格)固定于木板上,然后在网格上分别设定线性疤痕、菱形或圆形缺损。在缺损周围适当的位置分别设计对偶三角瓣、菱形皮瓣和双叶皮瓣,模拟修复缺损的过程,观察各皮瓣旋转之后的张力分布。 2.健康肉食猪3只,屠宰刮毛后,沿脊柱方向切取侧腹部相同部位直径为10cm的圆形的皮肤试件;去除皮下脂肪组织后,将试件固定于木板上,分别设计三种旋转皮瓣,切开、缝合,在木板上画出各点在缝合之后应到达的位置。然后分别在CSS-2201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进行应力-位移测定,由与其相连的计算机输出实验数据,求各点力的平均值并进行分析,同时在实验模具上测量较大张力点旋转缝合之后力的方向。 结果:1.对偶三角瓣旋转之后,B、D点的组织隆起,A、C点的组织凹陷,“挛缩的瘢痕”长度增加,周围出现松弛现象。皮瓣的基底部及其尖端周围的网格沿皮肤最大延伸线(皮肤最大延伸线主要在旋转皮瓣切口外缘的尾端至皮瓣尖端的轴线上)拉伸扭曲较明显。 菱形皮瓣旋转修复缺损区后,可见缺损区的下端及皮瓣尖端的周围组织隆起,皮瓣自其基底部至尖端网格沿其最大延长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D点最为明显,约与皮瓣的最大延伸线平行;B点次之,呈水平方向。 双叶皮瓣中第一叶瓣与缺损区之间的设计夹角为90°,而实际上旋转角度为60°,将两个叶瓣分别旋转之后缝合,第一叶瓣及缺损区周围的网格无拉伸现象。由于两个叶瓣围绕同一个蒂部旋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