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题目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妆銮美学特征探析》从题目来看,可以看出,笔者是以重庆市大足区的宝顶山大佛湾南崖第8号龛的千手观音为主要研究对象,首要来探讨千手观音的妆銮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其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带给观者们的审美体验差异。在笔者看来,妆銮后的千手观音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各界引起褒贬不一的评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其进行八年妆銮修复过后所呈现出与之前有着天渊之别的外观。争议主要集中在佛像通体进行了贴金和部分彩绘妆銮,并对千手观音的残肢法器等进行了修复以及改变了主尊的面容等,这样就致使妆銮后的千手观音从整体观感上变得截然不同。然而在现阶段,民间收藏界以及学术界等均对妆銮后的千手观音保持着毁誉参半的评论,并且对千手观音的研究大多数还是集中在文物修复与保护的角度,很少就妆銮的美学特征做专题研究。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现对佛教造像中极具代表性的妆銮展开专题研究,试图将现有的关于大足千手观音妆銮美学的认识和价值研究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进一步深化。针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妆銮美学特征探析”的研究,笔者则主要采用了历史文献分析法、田野考察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理论(iconology)中阐释学(hermeneutics)的部分等等。首先,笔者通过对概念的阐释与界定,对大足石刻、妆銮以及千手观音进行了不同层次的阐释。其次,通过对大足石刻以及千手观音的妆銮修复历史进行梳理后作为一个大的背景,探讨出千手观音妆銮美学的嬗变过程以及妆銮的意义之所在。然后,主要探析其美学特征的呈现和审美观念成因等部分,最后,阐述千手观音妆銮美学的启示作用。笔者将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来探讨千手观音妆銮的美学特征。第一章为绪论,在第二章中主要进行千手观音妆銮美学嬗变的研究,通过对千手观音在不同时期的妆銮活动做比较,探析妆銮审美的变迁历程,最后得出了相应的妆銮意义。在第三章中,笔者主要从外在和内在两个部分来探讨千手观音的妆銮美学特征。从外在的形式语言出发得出相应的学术结论为,(1)材料语言:第一,千手观音的本体为石质胎体,石质造像具有历史的沉淀感和力量感,在艺术的形式语言上表现出崇高的美感。第二,贴金妆銮保护了千手观音的石质胎体,满足了宗教表现艺术的需要,也是其作为视觉艺术所呈现出美感的重要表达方式。(2)雕塑语言:中国的雕塑具有塑绘同体的美感,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审美欣赏习惯。(3)色彩语言:千手观音的妆銮色彩偏重装饰的表达,多采用平涂的技法,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笔者还对千手观音妆銮色彩中黄色的缺失做出了相应的解释。从内在部分出发,笔者主要探讨了千手观音的妆銮美学特征在内容表现上的区别以及审美观念的成因。在内容表现上,笔者论证了千手观音在我国古代时期,妆銮匠师及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移情观念表现则直接影响到了千手观音最后的视觉呈现。现今时期的妆銮修复中,修复工作人员将现代人的审美渴求和期待加入其中,妆銮修复后的千手观音在内容表现上具有完整的美感以及庄严圣洁之美。在审美观念的成因部分,笔者主要结合宋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以及当今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在第四章中,笔者主要探讨了千手观音妆銮美学带来的启示。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妆銮美学对本土审美的启示、妆銮在美学立场上的修复观和妆銮美学与新媒体的结合。综上所述,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今后其他佛教造像的妆銮修复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并通过对千手观音的工艺技法及形式语言的研究对整个西南片区的同类型石刻造像保护和进一步的妆銮修复都可以提供经验技术支持,并将其中美学特征表现和审美成因等为川渝地域的其他摩崖造像提供学术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