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危险因素除了月经、生育、饮食、家族史等因素外,机体的昼夜节律周期的破坏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已受到广泛关注。昼夜节律的基础是由多种生物钟基因参与的翻译-转录负反馈循环。本文通过研究生物钟基因(CLOCK)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女性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探讨多种环境因素对乳腺癌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814例乳腺癌病人和943例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病例为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对照为同时期参加社区健康体检的妇女,并与病例按年龄频数匹配。(1)对病例和对照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月经生育情况、疾病史、疾病家族史、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资料,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2)采集病例和正常对照人群的静脉血10ml,采用TKM法提取基因组DNA,所提DNA采用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3)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进行CLOCK基因多态性分析,采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仪鉴定PCR产物。(4)研究对象基因型与Hardy-Weinberg平衡的符合程度、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双侧χ2检验,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估计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1) CLOCK基因CC型、CT型和TT型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布为36.24%、49.63%和14.13%;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为39.34%、47.51%和13.15%,两组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2)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LOCK基因(rs 380515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发生之间无统计学关联。(3) CLOCK基因CC型、CT型和TT型仅在活产次数>1的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不同(χ2=6.751,P=0.034)。(4)经相关因素调整后发现,活产次数>1且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65%(aOR=1.65,95%CI=1.07-2.55);哺乳时间>12月且携带TT基因型者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68%(aOR=1.68,95%CI=1.10-2.5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婚年龄>25岁(OR=3.193)、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OR=4.499)、初潮年龄≤15岁(OR=1.880)、母乳喂养时间短(OR=1.446)、人工流产(OR=2.637)、乳腺良性疾病史(OR=4.915)、家族史(OR=3.719)、吸烟(OR=7.149)、缺少体育锻炼(OR=2.076)和多食肉(OR=1.955)为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而活产次数多(OR=0.125)、多食蔬菜(OR=0.603)为降低乳腺癌的危险性。结论本研究未发现CLOCK基因(rs 3805151)多态位点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与乳腺癌发病危险相关,但发现TT基因型携带者如果活产次数多(>1)或哺乳时间长(>12月)有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生的易感性,今后需要加大样本数量和进行功能性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