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炎所著的《词源》是词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词学文献资料,它是两宋词学思想的总结,对词学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词从产生到逐渐发展变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两宋间,人们对词的认识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和分歧。李清照等人固守词的本色,坚持词“别是一家”,苏轼对词则进行了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本色说”和“类诗说”这两种对词的不同认识成为词人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认为《词源》对这两说分别进行了继承和扬弃,清除了词人对词颇具偏见的认识。张炎融通而全面的词学观,对后代词论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在这部分里,笔者主要说明了词坛上“本色说”和“类诗说”的来历。陈师道评苏轼词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拉开了两说的争论。 二、上编。“本色说”及“类诗说”的缘起及发展脉络。词作为音乐文学诞生于酒筵歌席间,经过西蜀、南唐及宋初的发展,词逐渐形成了合律可歌、婉约阴柔、幽约细微的特点,苏轼不满词坛的贫瘠,对词坛进行了革新,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品,但是苏轼对词音律的不严密态度遭到了以李清照为代表的“本色说”词人的反对。南渡后,历史的灾难使坚持“类诗说”的辛派词人登上词坛,然而有些词人的词作过于骏发踔厉,甚至显得粗率叫嚣,引起了坚持“本色说”词人的严重不满。分别坚持这两说的词人各执一词,一直争论不休。 三、下编。张炎《词源》对“类诗说”、“本色说”的承继与总结。张炎认为“本色说”和“类诗说”均不足以代表词体在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等方面的根本特色,他在维护词体的本质特性和谋求新的发展的前提下,对两说各有继承。首先,在音律问题上,张炎不仅赞同“本色说”对词必须合乎音律的要求,而且在理论上深化了李清照等人的观点。《词源》用大半篇幅来论述音律问题,显示了其对协律的重视。在内容方面,张炎继承了“本色说”的要求,认为词中可以抒发柔情相思之类的情感。 其次,在对“类诗说”的继承和扬弃上,张炎提出“骚雅”的论词标准,他十分欣赏姜夔词既贯注伤时闵乱之旨,在表现方式上又含蓄蕴藉、中正和平。张炎认为词在立意上要不忘天下大事,他自己的词作也深含亡国失家之痛、铜驼荆棘之悲,可以说,张炎接受了“类诗说”中要求词作“言志”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张炎将传统的诗教引入词论中,对抒发这类感情的词作进行了规范,要求在艺术上出以比兴寄托,要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取曲不取直,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 《词源》对两说的继承和融合有重大的意义,瘫编著《词源》的目的是“磋古音之寥寥,虑雅词之落落”,对“本色说”和“类诗说”的接受和融合正是对南宋复雅思潮的一大总结。既要保持词的传统特点,又要表达出高远的志趣,感慨时事的深刻内容,对这两说进行的继承和融合,给清代词论家以很大的启示。 四、总结。张炎要求词要协律,内容上词应写柔情,希望维护词作固有的魅力,同时对“类诗说”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词中加入温柔敦厚的抒情原则,使词的抒情更合乎儒家的传统要求。作为一部以探讨词的形式为主、兼顾词的内容的词学著作,《词源》既是前人词论的继承和总结,更为后世词论家所追捧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