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实践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基于哈尼族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项跨越科学哲学、人类学、农学等人文与自然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旨在以科学实践解释学的视角重新理解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现代科学是当今知识的主体,主流文化中描述自然现象的唯一合法者。科学实践哲学中地方性知识观的提出,为理解非西方的知识体系,以及跨越知识体系间的相互阐释带来一丝曙光。合理性的知识不是唯一的,不存在中立的、完全无理论负载的方法以断言哪一种标准更为优越,然而对民族知识的地方性本质的研究,在传统理解下仍然未能深入文化与实践的层面。   地方性知识是一整套知识体系,包括形而上的文化和形而下的技术,传统上从各角度研究地方性知识的问题,往往将其肢解为农业知识、生态知识、医疗知识或者天文历法知识等,不仅抛弃了文化信仰、世界观、人生观等成分,而且对于形而下的部分也做碎片化处理。这是对地方性知识解读的一大误区。理论优位的知识观是导致这种误读,以及知识体系间不可通约的矛盾根源。以构造和推广普适性理论为目标的现代科学,有着与传统知识不同的旨趣,因此,必须重新理解“认知”与“实践”,以发掘“地方性”在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过程中的表达。认知是分布性的、情境性的,实践包含了此种意义上认知的历史和知识的形成史,以认知实践的方式阐释地方性知识是一条实践哲学解释学道路的实证研究。   在中国云南,哈尼族传统的梯田农业十分发达,作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经历了上千年的使用仍能保持产量,他们传统上也有一套维持梯田农业和生活的地方性知识,仍在运用。哈尼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源自于此,哈尼族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与现代文明迥异,哈尼族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难以兼容,但是,哈尼族地方性知识有着自洽的逻辑和施行方式。本研究通过分析定居哀牢山地区前后各阶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阐释了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形成史。随后,又以认知实践的方式阐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包括关注二者对世界理解的差异,哈尼族生活方式、人生观的变迁,现代农业与哈尼族农业的接触与冲突,以表现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在现代文明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认知是携带情境的阐释,认知实践是携带历史情境的、对过程的阐释,而阐释的更高境界是在同一情境下淡化规则的涉入性理解。在尝试对现代知识与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相互阐释中,以梯田稻作系统的灌溉、病虫害防治、肥料的观念和施肥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四个主题作为参照物,通过比较同一目标、同一主题下的现代知识与哈尼族知识的对策,找到涉入性地理解彼此的平衡点,来揭示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认知实践只是理解地方性知识的一个手段,既然知识不再以理论为终点,对哈尼族地方性知识的讨论就必然要回到实践之中,地方性知识所持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不应被现代文明所埋没,它的传承需要大力发展传统教育,提倡民族文化来获得;它的创新有待与现代文明相互借鉴,本文给出了以建设哈尼族有机农产品基地为提议的哈尼族地方性知识创新方案。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DC/DC变换器作为直流功率变换单元广泛应用于电能变换系统的末端负载供电接口中,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后级直流负载的供电指标。特别是在微电子和通信电源领域中,微处理器和通信
非线性负荷在电力系统中造成谐波污染、三相不平衡,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和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非线性负荷的等值参数是电量的函数,该函数体现了负荷特性和
现代电力系统中,很多非线性电力设备的使用对电能质量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电能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电力从业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网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电网监测设备的智能化进程中,通信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电网监测设备对通信的可靠性、实时性有很高的要求。本文根据所设计的网络型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功能和硬件电路,制定了CAN/DeviceNet、RS-485/ModbusRTU、以太网/Mod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空间和基础.“十三五”期间,卓尼把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和实施乡村振
期刊
学位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调节无功设备来实现系统运行状态的优化,使系统的有功网损下降、电压质量提高和稳定性增强。电力系统无功优化问题是一个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非线性的规划问题,而且它的多个目标之间发生冲突,控制变量中既有离散变量又有连续变量,这使得无功优化问题非常复杂,采用常规方法通常难以求解。针对无功优化问题的上述特点,本文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ulti-Obj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