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产业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农业结构是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农业生产诸多要素如何结合的问题。农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整个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历第三轮(1989-1994)和第四轮(1995-)的背景下,常德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快速调整。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份额下降很快,同时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不管在种植面积还是在产量上都得到迅速增长。牧渔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份额快速增长。本文以历年《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农业统计年鉴》、《湖南年鉴》及常德市农业统计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研究自1990年以来常德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在常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发展观念落后,耕地资源稀缺,农业科学技术缺乏,补贴错位,有关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农业服务体系不到位,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分散经营、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在主导农业产业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棉花产业品牌增值效益还有待加强。同时提出了常德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全市农业总产值比重中,第一产业占20%,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35%。调整中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市场为导向、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因地制宜、品质优先、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主权的原则;以高科技与高效益、专业化与规模化、生态型与观光型、原料基地和市场为调整方向;提出了改变农业发展观念、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强化农民自主地位、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