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建筑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化现象以及设计环境中的浮躁情绪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的的视角或出发点往往都局限在建筑领域,并对种种由浮躁情绪引发的弊端持片面的否定与批判态度,而事实上,在当代建筑领域所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在其它生产领域也有极为类似的反映,这些现象是在当代社会环境下所有生产领域的共性特征。针对上述问题,论文将建筑视为一个受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关系直接影响的社会产物,以当代消费社会为背景,从商品交易的角度来解读当代建筑现象。将罗兰·巴特和让·鲍德里亚的神话学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神话的成型步骤、神话的建构手法、神话承载社会运作三个方面讨论神话的属性,并将其分别应用到建筑领域研究:建筑神话的成型经历了功能化、大众化和等级化三个步骤。从摆脱象征性形式束缚、去除象征性装饰要素和讲求建筑的经济性三个方面来阐释功能化步骤;从重塑大众的精神归属、提倡公众关注、参与和注重建筑的商业推广三个方面来阐释大众化步骤;从以建筑奖项划分建筑等级和用建筑等级匹配权力等级两方面来阐释等级化步骤。建筑神话之所以能够完成以上的三个步骤,是因为其特殊的建构手法。通过分析建筑神话建构的三个转换层级——大众媒介转换层级、流行文化转换层级和符号价值转换层级以及经过建构后建筑神话的最终呈现形式——品牌符码,来解读建筑神话的建构对当代建筑领域产生的本质性影响。建筑神话化的结果是要承载社会运作,因此一个建筑能否最终成为神话必须还要通过社会的检验。建筑神话对社会运作的承载包括了文化转化为经济利益、消费背后的权力诉求和权力地位的文化标识三个方面。笔者以波兹坦广场重建项目和六本木地区再开发项目为例对这三方面进行了阐释。论文得出消费社会建筑神话化具有必然性的结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当代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消费社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神话的特征,因此本文对理解当代中国建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