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又名眼斑拟石首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原产于北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因其肉质细嫩、生长快、广温、广盐等优点,而成为迄今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鱼种之一。我国于1991年引进,1995年繁殖成功,现已在沿海各地网箱和池塘中广泛养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放养密度的提高,美国红鱼的病害发生日趋频繁。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舟山部分网箱养殖美国红鱼发生不明病因的死鱼,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陆续有死鱼发生,造成较大损失。2001年12月赴该养殖场进行病原分离,观察到发病鱼表现为眼球突出、浑浊,皮肤溃疡等症状,从患病鱼中分离到SO—2和SO—3两株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性状测定、16SrRNA基因PCR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具有典型的海豚链球菌特性:在显微镜下为球形细胞,呈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革兰氏染色阳性:在血琼脂平板上显示β溶血;1O℃生长,45℃不生长;接触酶阴性;水解七叶苷、精氨酸,VP试验、脲酶和马脲酸试验阴性;发酵葡萄糖、水杨苷、蔗糖和淀粉,不发酵阿拉伯糖、菊糖、乳糖、蜜二糖、棉子糖和山梨醇等。用海豚链球菌种特异引物进行16SrRNA基因特异性扩增法得到预期的300bp的产物。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结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及国外鱼类海豚链球菌疾病的报道,确定该两株菌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 对SO-2和SO-3进行了回归感染试验、罗非鱼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两株海豚链球菌对美国红鱼、罗非鱼及小白鼠均有致病力。SO—2和SO—3对美国红鱼的LD50分别为4.8×108CFU/mL和1.9×107CFU/mL,对罗非鱼的LD50分别为2.8×108CFU/mL和8.3×107CFU/札,对小白鼠的LD50。分别为9.6×lO6CFlJ/mL和4.2×106CFU/mL。试验感染鱼可出现眼球突出、浑浊及失去方向性等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的症状,因此确认此两株海豚链球菌为引起美国红鱼死亡的病原菌。SO-2和SO-3对小鼠的毒性分别为对美国红鱼毒性的50倍和4.5倍及对罗非鱼的29.2倍和19.8倍。从中可以看出,该两株菌对哺乳动物小鼠具有比对原宿主美国红鱼更强的致病性,这与国外报道的海豚链球菌对小鼠具致病性并可引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