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俑及其审美趣味研究

来源 :景德镇陶瓷学院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陶俑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先秦,勃兴于秦汉,精进于隋唐,没落于宋,作为中国殉葬文化的衍生物,其兴与衰在它们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就已注定。陶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油墨重彩的一笔。在其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陶俑艺术早已将形式处理与意境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古代先民在陶俑的创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多种表现手法,令作品中各个元素之间富有变化与节奏感,并且始终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贯穿其中,从纯粹、概括的造型出发,将客观物象的“实”与“虚”、创作对象的客观景物与创作者的主观感情紧紧融为一体,以此达到的一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境界,使观者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寻到一种共鸣,并为之会心一笑。不论在陶俑的造型语言特征、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其所要营造的气氛和意境表达上,中国陶俑艺术都向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呈现给我们的作品或自然纯真,或高贵典雅,或雄浑豪放,这也正是中国陶俑魅力之所在。
其他文献
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进入大众文化的时代,大众文化由一个边缘的文化迅速成为社会文化的话语权掌握者,社会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的过程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城市,发生在道路中的活动,形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精神面貌、文化修养、
本文之所以锁定先秦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因为先秦青铜礼器在中国元典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彼时最为杰出的艺术形式。围绕“线”思维形成的形式风格系统,从一定程度
服装是人们表达自我以及与外界交流的无声语言。进入21世纪,人们的需求总体层次和构成向高层化、舒适化、感性化方向发展,服装消费需求亦日趋差异化、个性化、复杂化、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