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可靠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gg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围绕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的关键技术,研究了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中的再布线结构和焊点的可靠性,深入分析了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的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如下:  1.首先通过实验测试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圆片翘曲的原因。对硅上一层聚酰亚胺(1P)、硅上一层电镀铜(1M)以及硅上一层聚酰亚胺和一层电镀铜(1P1M)结构经历聚酰亚胺固化过程的曲率变化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经历高温固化过程后的降温过程中,三种样品中圆片曲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并且在室温下三种结构的曲率分别为0.07/m、0.25/m、0.3/m,1P1M结构的曲率相当于1P与1M两种结构的曲率的线性叠加。以此为基础,模拟多层再布线固化后的翘曲,发现随着再布线层数的增加,翘曲将不断增加,而且电镀铜的影响要大于聚酰亚胺。认为圆片的翘曲主要由电镀铜经历固化过程后引起。  2.研究了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再布线中层间绝缘介质聚酰亚胺的稳定性问题。研究了固化温度曲线对聚酰亚胺层的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升温速率为5-7℃/分钟,固化时间为375℃时90分钟或者200℃时90分钟,有利于提高聚酰亚胺玻璃化温度。发现聚酰亚胺应力温度曲线拐点温度为其玻璃化温度。研究了聚酰亚胺厚度对其稳定性影响,发现对于同一条固化温度曲线,存在一个适中的厚度使得聚酰亚胺的玻璃化温度最高。  3.研究了再布线技术中电镀铜孔洞形成机理,实验中发现孔洞的形成与作为种子层的溅射铜表面的裂纹有关,通过轻微腐蚀溅射铜表面,可以去除电镀铜中的孔洞。而在电镀铜表面溅射TaN则可以使电镀铜经受高温退火而不形成孔洞。  4.对圆片级芯片尺寸封装的芯片进行了热循环可靠性测试,发现了焊点间距、焊点尺寸、焊盘尺寸、基板焊盘设计、涂助焊剂/锡膏工艺等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并通过有限元模拟从理论上进行了解释。  
其他文献
雌配子体发生和胚胎发生是生殖发育的关键过程,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其发育的基因表达调控了解并不多,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实验室收集的拟南芥Ds
学位
随着真核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功能未知的基因,其中许多可能属于各种不同的基因家族。PPR基因家族就是其中的一种。PPR基因的主要特点是其
学位
目前毫米波、亚毫米波系统在诸如天文学、遥感探测、太赫兹成像以及卫星通信等许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及前景。准光技术是毫米及亚毫米波系统分析与
全球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在550万人,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10%,成为继心脏病、恶性肿瘤之后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患者约150万。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85
In this paper, we determine the infimum and the supremum of the Diricht ∈ [0, T], where 1 < p <∞, and the weights ρ are nonnegative and are subject tocondition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与《猪业科学》的缘自2015年,一次与曲向阳博士(也是猪业科学杂志编委)技术互动,深受曲博士的观点启发.技术工作者要勇于分享个人实践,既是对本人过去工作的总结,也是向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