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疫情资料,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的分布;进行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的分布、带毒情况及汉坦病毒的型别,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血清抗体的动态变化和人群的隐性感染率与带病毒鼠指数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防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湖南省2002年—2005年疫情资料,进行疫情分析;在湖南省选取五个监测点,收集人间发病资料,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隐性感染率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内外捕获小兽,无菌取肺及滤纸采血,计算鼠密度、优势鼠种和鼠带毒指数,以直接免疫荧光法(DF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鼠感染率,并用单克隆抗体对阳性鼠肺分型:对全省实验动物进行质量监测,检测清洁级、SPF级大白鼠的感染率;对全省送检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疑似病例动态进行IgM、IgG抗体检测。所有资料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全省2002年-2005年共报告病例3763例,死亡17例,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4185/10万和0.0064/10万,主要发病在11月-次年1月,占全部发病人数的36.86%,低峰处于8-9月,其他月份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发区为湘潭市(2.457/10万)、长沙市(2.415/10万)、邵阳市(2.192/10万)、怀化市(1.685/10万)和益阳市(1.632/10万),5个地区的发病数占全省的56.39%(530.5/940.75);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要发病者,其次为工人,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05:1,不同年龄段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集中在16-55岁,2002年-2005年发病呈下降趋势,下降了66.14%;2002年-2005年的临床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率为26.84%,发病初期,病人IgM、IgG抗体低滴度或阴性占所有病例的86.81%,兽间疫情调查表明,共捕获478只小兽,总鼠密度为3.4%,室外为3.31%,室内为3.59%,黑线姬鼠是野外的优势宿主,占室外所捕小兽的38.29%,褐家鼠是室内的优势宿主,占室内所捕小兽的46.91%,其次为小家鼠(30.25%),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46.86%,五个监测点间,捕获率有显著性差异(x<2>=67.717 P<0.001),捕获鼠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黑线姬鼠主要携带Ⅰ型汉坦病毒,褐家鼠主要携带Ⅱ型汉坦病毒,阳性鼠肺Ⅰ型7只(41。18%),Ⅱ型10只(58.82%),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带毒指数分别为9.02%和13.73%;健康人群的隐性感染率为5.88%;2002年-2005年期间共检测清洁级实验大鼠26批213只,其中阳性率为2.35%(以只为单位),11.54%(以批为单位),SPF级大鼠78只,未检出HV抗体。
结论:湖南省为混合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为有效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加强灭鼠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