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端木蕻良从香港辗转来到桂林。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漂泊后,妻子萧红的去世以及周围人对他的误解和指责使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此时的桂林不仅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相对稳定的环境以及宽松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不同流派、不同背景的文化名家,成为战时大后方一座著名的文化城。因此,桂林文化城不仅为端木蕻良提供了一个静静疗伤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端木蕻良在这里所交往的柳亚子、朱荫龙等人给予了他人情的暖流,同时在创作上也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品内容与风格呈现出新的特质,最终达到了创作的成熟。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家心理的贴近和描摹,来理解本时期的创作,在与之前作品的对比中,突出新的转变与特质。在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人与城、文学与救赎等更深层的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端木蕻良来到桂林时所面临的众叛亲离的个人困境以及多元共生的桂林文化城和这城里的朋友对他的帮助和影响。属于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创作转变的内外因铺垫。第二部分则是对本时期端木蕻良在从呐喊到彷徨的心态之下,其创作主题、文本意象、表现手法转变的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处于彷徨中的作者在一种回归意识的引导下对于文学和生命的寻找与重新审视。这个过程也正是端木蕻良在经历了人生挫折后,对自我的深刻反思。第三部分是对本时期创作意义的总结,这些作品不仅是端木蕻良整个创作生涯的中的进一步开拓与成熟,达到了文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峰,同时对于他本人的救赎意义更为重要,端木蕻良通过创作这些作品,宣泄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情绪与伤痛,最终通过艺术救赎的方式使精神得到了解脱,得以新的姿态和勇气面对之后的人生之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当地的创作背景,尽可能还原作家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对本时期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作家正名、为作品发声,为光芒被遮掩的桂林文化城研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这是本文从构想到最终成文所坚持的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