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贸易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假说与经验检验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ha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斯密、李嘉图、奥林、约翰·穆勒等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贸易的静态利益,而且还包含有丰富的关于贸易动态利益(亦即发展利益)的思想。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基于对生产条件亦即供给条件分析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并未考虑需求条件。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一种商品能否给其生产者带来额外收益,不仅取决于这种商品的生产条件,即供给条件,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消费条件,即需求状况。约翰.穆勒和马歇尔正是在引入需求因素的前提下对李嘉图贸易理论进行扩展,由此而形成一个新的贸易分析模式,即相互需求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在研究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上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学在贸易和增长两个领域都获得长足进展,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它们认为贸易导致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导致的生产率提高,由于干中学和知识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溢出。 本文以相互需求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从需求视角提出区际贸易低水平均衡陷阱的理论假说,认为区际贸易能促进区域间与区域内商品与要素均衡流动,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传统观点并不符合区际贸易发展的实际。在现实的区际贸易中,贸易的利益更多地被发达地区得到,不发达地区在同发达地区的贸易中获利很少,甚至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程度扩大。区际贸易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形成机理是:在区域开放和区际运输效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厂商生产地的选址往往取决于一种需求的外部性,即制造商总想定位在市场最大的地区,再把其产品运输到市场容量较小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区域由于满足区域内和区域外市场需求的产量仅需较少的就业人数,使得这些区域在低就业水平上达到产品市场的供求均衡,从而影响收入的增长,进而影响有效需求的增长,造成市场在人均消费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出现供过于求,经济增长被迫在需求制约下以需求确定产量的情况下出现均衡。我们把这种均衡叫做区际贸易的低水平均衡。区际贸易的低水平均衡把发展中区域的经济发展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使其丧失了发展的权利。从区际贸易低水平均衡的形成机理可以看出,一个区域如果仅仅从供给方面进行比较,根据自然资源差异和社会资源差异,如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来确定自己生产何种商品有利,生产何种商品无利,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需求方面进行比较,看哪种商品需求量大,哪种商品需求量小,否则会获得贸易的比较利益,却丧失了发展的绝对权利。 甘肃省的临夏与浙江省的温州都是在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国家投资极少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工商户走南闯北进行原始资本积累,走以区际贸易推动区域工业化道路的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温州经过市场秩序的扩展、专业化交换组织的成长与产业积聚的良性互动,基本上实现了区域工业化。而临夏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创新行为与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并没有催生新兴产业的根植和工业的发展。两个发展起步条件基本相同的地区,一个能通过区际贸易的发展来实现区域工业化而另一个则不能的原因何在?根据上述理论假说,我们认为,在已具有制造业初步优势的条件下,制造商总想定位在市场容量较大的温州地区,而不愿意将厂址选在市场规模狭小的临夏地区。尽管临夏的贸易较为发达,但其主要功能是发达地区的商品在这里集散,而本地区的产品销往发达地区的价值比例则很小。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临夏地区来说,在区际贸易低水平均衡状态下,由于市场需求的不足,区际贸易还不能催生新兴产业的根植和工业的发展。因此,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内及产业之间的需求效应,是临夏破解区际贸易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产生变迁的同时,制定一条适用于新环境的贫困线以准确的界定我国现在的贫困群体,对于共建和谐社会有着重
采用人工引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羌活与宽叶羌活的生长状况、地下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筛选羌活属植物的最佳种植区域。结果表明:(1)从栽培植株成活率和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波动不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造成影响.然而现实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遭受短期性冲击后,却长期地陷入停滞或缓慢增长的困境中.因此,该文拟对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