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全球合计约有2.57亿人(占3.5%的世界人口)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20%以上的感染者会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等,这些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的乙型肝炎患者占世界乙型肝炎病例的近三分之一,每年约有30万患者死于肝癌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他疾病。目前中国治疗乙肝的常用药物为: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制剂,但均未能达到乙肝治疗的理想目标——临床根治,且这类疗法中或有停药后易反复的缺点,或有严格的用药禁忌症与普遍的不良反应,实现长期维持疗效较为不易,掣肘着中国防治乙肝的长远卫生发展规划。 导师左俊岭教授经多年筛选、总结而形成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扶正解毒方(专利申请号:CN201610065082.7),临床收效甚佳。本研究首先对左俊岭教授门诊中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明确扶正解毒方临床中应用的实际抗乙肝病毒疗效。然后,利用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G2.2.15细胞系进行干预,观察本方对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进而明确其体外的抗乙肝病毒药效。最后,探讨扶正解毒方作用下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1,STAT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以及STAT1蛋白核内转位情况。综合评价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使用本方扶正解毒干预的临床疗效、病毒学效应。 方法: 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在90天至1年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患者开始疗程到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中药汤剂治疗组分类筛选病人,评估各组在此治疗期间HBV-DNA载量、HBs血清学、HBe血清学、ALT与AST等临床疗效指标的变化。 2.研究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G2.2.15细胞系STAT1信号通路的影响。首先,通过MTT以及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研究扶正解毒方对HepG2.2.15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接着,利用Elisa以及qPCR技术研究扶正解毒方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和HBV-DNA的影响。最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RT-qPCR,分别从蛋白以及mRNA层面探究扶正解毒方对STAT1信号通路的影响,并且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研究扶正解毒方干预下STAT1蛋白向核内转位的程度改变。 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就诊记录2551条。经过数据整理,有复诊记录患者共309人,其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2人,其中对照组32人、抗病毒组18人、中药组12人。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指标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疗程长短等因素对最终疗效并无显著的影响(P>0.05)。 2.接着研究了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G2.2.15细胞系STAT1信号通路存在的影响,所制作的扶正解毒冻干粉对应生药量估计为14.03kg/kg。扶正解毒冻干粉干预HepG2.2.15细胞12、24、36h后对该细胞增殖的作用模式基本一致;当冻干粉的药物浓度小于1000μg/ml时,对HepG2.2.15的增殖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当浓度逐渐上升至大于1000μg/ml后,对HepG2.2.15的增殖促进作用逐渐逆转,进而表现为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当药物浓度上升至5000μg/ml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达到77-88%。通过计算,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G2.2.15细胞的半数抑制量IC50为3300μg/ml左右。另一方面,研究了在0、250、500、750、1000μg/ml五个药物浓度下对HepG2.2.15的凋亡诱导作用,利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检测以及荧光显微镜检测进行探讨。可以观察到随着药物浓度逐渐升高,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也逐渐增多,当扶正解毒方冻干粉药物浓度达到1000μg/ml时,晚期凋亡细胞比例已到达8.5%,此时对细胞凋亡作用较为明显。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相似的,荧光显微镜检测亦得到相近的结果。 后续实验分别设立空白对照、恩替卡韦浓度1ng/ml、干扰素α2b浓度5×103IU/ml以及250、500、750μg/ml浓度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干预,共六组不同的干预手段,进行24h的干预研究。通过Elisa检测,发现在恩替卡韦、干扰素α2b以及500μg/ml、750μg中药浓度干预时,培养基上清HBsAg水平的变化均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药药物浓度为250μg/ml时,培养基上清HBsAg水平为42.44±4.25IU/l,其升高较其他组别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对于培养基上清中分泌的HBeAg水平,中药的三组浓度干预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降低(P<0.05);而500μg/ml、750μg中药浓度组与干扰素α2b组相比亦有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27.61±0.61IU/l、27.39±1.00IU/l及36.26±2.35IU/l。 恩替卡韦干预后培养基上清中的HBV-DNA含量与对照组以及干扰素α2b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为对照组的0.70±0.25倍;250、500、750μg/ml浓度的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干预后与对照组以及干扰素α2b干预组相比培养基上清HBV-DNA的含量均有显著下降(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0.73±0.40、0.12±0.08及0.18±0.14倍。然而500μg/ml、750μg/ml中药冻干粉浓度干预后培养基上清总HBV-DNA显著低于恩替卡韦组(P<0.05),说明中药在细胞模型上显示出具有抗乙肝病毒方面的效果,且效果优于恩替卡韦。 本实验中在各种药物干预情况下的HepG2.2.15细胞系STAT1总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STAT1蛋白两个主要磷酸化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上,干扰素α2b能显著激活STAT1-Y701位点的磷酸化(P<0.05);而当扶正解毒方药物浓度在500、750μg/ml时显著上调S72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5.39±0.73倍和5.10±0.72倍。CDK8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当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在500、750μg/ml两个药物浓度下干预均能显著上调其表达(P>0.05),分别为对照组表达水平的1.72±0.20和1.90±0.21倍。对应的,IRF9蛋白的水平在500、750μg/ml两个药物浓度下,扶正解毒方能显著上调IRF9蛋白的水平(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2.05±0.28倍和3.11±0.44倍。在500、750μg/ml两个中药药物浓度下,OAS1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增加(P<0.05),分别是对照组表达量的1.70±0.13及2.49±0.58倍。借助细胞免疫荧光的实验方法,发现在干扰素α2b以及扶正解毒方冻干粉500、750μg/ml两个药物浓度干预下,HepG2.2.15细胞核内的STAT1信号较对照组、恩替卡韦组以及250μg/ml药物浓度组显著升高(P<0.05);750μg/ml药物浓度时,其作用甚至超过IFN干预下的作用,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结果显示扶正解毒方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在细胞实验部分,证实扶正解毒方能够在体外较好抑制乙肝病毒,并能够抑制细胞模型中HBeAg分泌。扶正解毒方在STAT1信号通路上,通过上调IRF9的表达,促进STAT1二聚体核内转位,通过上调CDK8蛋白水平,活化STAT1-S727位点磷酸化,进一步激活下游效应蛋白表达,而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本研究所证实的中药扶正解毒方的应用,可为临床和研究提供一种有意义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