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金融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经历了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到经济金融化的过程。经济金融化有利于地区提高经济活力、加快财富积累速度,但是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金融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经济泡沫化和实业空心化让看似“强大”的经济变得十分“脆弱”。近年来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工业化发展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中国也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迹象,实业利润率和投资率都呈现下降趋势。据悉金融业投资率在2007年后一直保持在25%以上,金融业GDP贡献率和金融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表明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金融化在中国已经开始渗透,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对实业投资的影响。
对于经济金融化和实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学界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实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且实业部门自身的金融化程度提高也有利于实业部门提高盈利能力,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金融发展已经背离服务实业的初衷,金融开始脱离实业独立发展,并且在投资领域内和实业部门争夺投资资源,金融和实业之间呈现出竞争关系,实业部门自身的金融化不仅不利于提高实业投资率,反而会对实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压缩实业投资。
为了探求经济金融化和实业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资本存量需求模型、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托宾Q理论和企业投资跨期最优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对实业投资率和经济金融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A股上市公司中非金融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对实业投资是产生“挤出效应”还是“蓄水池效应”,或是二者皆有,对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对实业投资率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虽然金融化也可以通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来降低企业融资约束,但是综合来看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第二、非金融企业融资约束降低对于实业投资在短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长期这种正向影响逐渐降低,并最终表现为负效应;第三、考虑到经济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所以进一步将市场划分为“牛市”和“熊市”,对细分后的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金融化带来的“蓄水池”效应只存在于“牛市”期,在“熊市”期则无法体现,并且“蓄水池效应”的大小和企业如何分配金融化收益有很大关联。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中国要防范过度金融化,提高实业投资回报率;第二,企业合理资产配置;第三,加快“去杠杆”,引导进入服务实体经济。
对于经济金融化和实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学界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实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且实业部门自身的金融化程度提高也有利于实业部门提高盈利能力,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当前的金融发展已经背离服务实业的初衷,金融开始脱离实业独立发展,并且在投资领域内和实业部门争夺投资资源,金融和实业之间呈现出竞争关系,实业部门自身的金融化不仅不利于提高实业投资率,反而会对实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压缩实业投资。
为了探求经济金融化和实业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资本存量需求模型、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托宾Q理论和企业投资跨期最优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对实业投资率和经济金融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A股上市公司中非金融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对实业投资是产生“挤出效应”还是“蓄水池效应”,或是二者皆有,对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对实业投资率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虽然金融化也可以通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来降低企业融资约束,但是综合来看挤出效应占主导地位;第二、非金融企业融资约束降低对于实业投资在短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长期这种正向影响逐渐降低,并最终表现为负效应;第三、考虑到经济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所以进一步将市场划分为“牛市”和“熊市”,对细分后的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经济金融化带来的“蓄水池”效应只存在于“牛市”期,在“熊市”期则无法体现,并且“蓄水池效应”的大小和企业如何分配金融化收益有很大关联。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中国要防范过度金融化,提高实业投资回报率;第二,企业合理资产配置;第三,加快“去杠杆”,引导进入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