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色”读古诗——论古典诗歌中的体态语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态语的研究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外交流的增多以及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汉语的实际需要,体态语的研究水平也在迅速提升。本文试图从古典诗歌中发掘古代的体态语,考察其形态与当时礼仪风俗、社会观念等的关系,探讨在诗歌中的表义表情功能。此项研究基于科学性,重视独创性。 研究方法系通过理论说明,举例论证,深入阐述,引申思考,得出结论。 首先,本文根据体态语的形式构成因素论述体态语的类型: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体位变化,伴声体态,借物体态。 其次,对体态语的社会性质和本体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其社会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符号性、情感性,模糊性等方面。 第三,论列体态语的诸功能:表情功能,认识功能,模仿功能,指示功能,指令功能,礼仪功能,替代功能,表露或掩饰功能,暗示功能,寒暄功能和行为功能。 在“体态语和语言的关系”一章中,则详细剖析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下文具体分析不同部位、不同样式的体态语廓清道路。 而后,综述体态语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发掘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接着便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体态语词和所透露出来的体态形式为例,重点论述分析相应的社会现象、民俗事象、心理状态等。 最后,在“结语”部分,本文对造成古今体态语有大的差异的原由提出个人的看法。
其他文献
鲁迅和夏目漱石无论从个人经历、心境、创作理念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作为现代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生存在两种文明之间。两位作家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从不同
在大量资料基础上,全面回顾了葛洲坝水利枢纽设计中重大技术问题的设计、研究成果,及施工与投入运行以来实际验证的结果.20 a运行实践表明,葛洲坝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