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现代范式道德教育的“生态空场”凸现了我国高校德育的滞后和不足,而现实中“生态道德”的败坏已由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逐渐扩展到了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因此,拓展现有生态德育的内涵、延伸现有生态德育的外延,提出自然生态德育、社会生态德育和人文生态德育三重生态德育有机融合的新范畴,倡导和谐、共生、人文、实践的新理念,实现德育范式的价值取向由政治观照转向生态关怀,已成为履新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基点和发展旨向。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睦共处、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运用建立在生态学、伦理学、道德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透视基础之上的生态道德学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论与整体观相协调、历史分析与逻辑演绎相统一的研究思路,探索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并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生态德育理论体系。
高校生态德育旨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思维和作出生态道德决定的技巧和能力,培养和造就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的“理性生态人”。这“理性”不仅要依靠公民德性的培育,而且还要靠制度德性的形塑,只有从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创新高校生态道德的培育机制,实现从“绿色浪漫主义”生态行为到“绿色理性主义”的生态制度跨越,方可实现此目标。
论文在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环境伦理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等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对高校生态德育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思考。重点探讨了高校生态德育的性质规定、内容定位和其实现方法和模式,其中,主要揭示了高校生态德育内容体系和实践方法、模式。基于道德发展的“知”、“情”、“意”、“信”、“行”五环节规律,高校生态德育涵盖意识、情感、规范和素质等四个维度的内容,其中增强生态认知、内化生态理念、强化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情感、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和提高生态道德素养构成了高校生态德育内容的主干,也是我国生态德育理论体系的主核。同时,根据生态德育的目的、对象、问题视域和时空情境,高校生态德育应优化选择和综合运用渗透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和体验教育法等具体方法,并借鉴和运用西方结构化理论方法,构建内生境与外生境共融的四位一体的生态德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