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广东省主要海湾的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物种组成、生物学特征、区系分布和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各海湾底栖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1.在春、夏、秋和冬季的拖网调查中,共捕获底栖甲壳动物2目20科57属124种,其中蟹类70种,虾类42种,口足类12种。都是热带或亚热带种,属印度—西太平洋动物区系的南海亚区。与相邻海域比较,国内与东海共有种多,国外与东南亚海域共有种多。
2.海陵湾和汕头湾虾蛄资源最丰富,特征种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断脊拟虾蛄(Oratosquillina interrupta)—长叉宫本虾蛄(Miyakea nepa);红海湾、大亚湾、大鹏湾、水东湾和流沙湾虾蛄资源中等丰富,特征种为口虾蛄—棘突猛虾蛄Harpiosquilla raphidea—断脊拟虾蛄;雷州湾虾蛄资源最贫乏,在冬季没有捕获到虾蛄,特征种为口虾蛄—断脊拟虾蛄—棘突猛虾蛄。4个季节中,夏季虾蛄的总体平均渔获率和资源密度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3.海陵湾虾类资源最丰富,红海湾和雷州湾虾类资源较贫乏。4个季节中,夏季虾的总体平均渔获率和资源密度最高,主要渔获虾类为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秋季次之,主要渔获虾类为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和近缘新对虾;春季第三,主要渔获虾类为须赤虾;冬季最少。与以往调查相比,广东省主要海湾主要渔获虾类已由个体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对虾属(Penaeus)演变为中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仿对虾属(Parapenaeopsis)、新对虾属和赤虾属的种类。
4.海陵湾蟹类资源最丰富,流沙湾蟹类资源较贫乏。春季和秋季蟹的渔获率相对较高,夏季和冬季蟹的渔获率相对较低。广东省主要海湾主要渔获经济蟹类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和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秋季是最佳捕捞季节。
5.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夏季的优势种为口虾蛄,秋季和冬季的优势种为红星梭子蟹,春季没有优势种。各个季节优势种和重要种的IRI值普遍较高。春季和冬季重要种中个体较小的种类多,共有种较多;夏、秋季优势种和重要种中个体较大的种类多。
6.各个海湾各季节之间底栖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各个海湾底栖甲壳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春、秋季相对较高,夏季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