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孔分子筛MCM-41分离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铅、镉、铜的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查阅大量中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中孔分子筛结构和孔径特点,自行制备了中孔分子筛MCM-41,并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以火焰原子吸收法作为检测手段,系统地研究了中孔分子筛MCM-41对重金属离子铅、镉、铜的分离富集行为,由此建立了灵敏、高效、快速分析痕量重金属元素的新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综述了近年来重金属的测定方法,以及分离富集方法和分离富集材料在很痕量重金属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详细介绍了中孔分子筛的结构特性、合成方法及在吸附重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以中孔分子筛作为分离富集材料吸附和测定重金属离子的新方法。二、自行合成了一种新型吸附材料-中孔分子筛Ti-MCM-41。通过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孔径分析(BJH)对其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中孔分子筛Ti-MCM-41对痕量铅的吸附性能以及最佳实验条件。中孔分子筛Ti-MCM-41对铅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5.0 mg/g。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20μg/mL,方法检出限(3σ)为3.3 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4.05%。此方法已成功地运用于药品中痕量铅的测定,回收率在97.1%~99.5%之间。三、对自行合成的中孔分子筛Al-MCM-41进行扫描电镜(SEM)和红外(IR)表征。用该分子筛分离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铅。实验优化了中孔分子筛Al-MCM-41对试液中痕量铅的最佳吸附和解吸条件。其动态饱和吸附容量为6.0 mg/g。该方法测定Pb2+的线性范围为0.5~30μg/mL,检出限(3σ)为0.05 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20%。该法用于实际水样中铅的测定,回收率在98.9%~103.9%之间。四、用中孔分子筛Al-MCM-41作为分离富集材料,以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检测手段,测定了中草药中痕量的铜。实验中探讨了酸度、温度、时间和干扰离子等对铜吸附率的影响。该方法的测定铜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5.0 mg/g,检出限(3σ)为0.55 ng/mL,线性范围为0.5~20μg/mL,线性回归方程为A = 0.1347·c(μg/mL)+ 0.0454,相对标准偏差为1.16%。测定中草药中铜含量的加标回收率98.5%~100.3%,结果满意。五、以中孔分子筛Ti-MCM-41为固定相,微柱在线分离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的镉。系统的研究了对镉元素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的吸附和洗脱条件。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5μg/mL,检出限(3σ)为0.06 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80%,回收率在97.3%~101.6%之间,用于实际水样的痕量镉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其他文献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称出血热)所致之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常见危重症之一,若治疗不当或措施不力,则病情往往急剧恶化,危及患者生命。笔者从1975年以来,采用张仲景《伤寒论》
把握好"时、度、效",这既是对宣传报道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切实解决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一些社会热点引导上关键时刻"失语"、重要关头"迟语"等问题,有效提升主流媒体公
<正> 高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湖北中医学院主编1979年7月版)一书,在54条(本文所用条文序号及文字系教材中采用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的序号及文字)“病人
乐蜂网作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美妆电商,自2012年底起大力宣传其"达人经济"模式。乐蜂网的"达人经济"模式运用意见领袖理论,通过挖掘、宣传、巩固递进发展"意见领袖",建立"蜂向
随国际形势的变化,战后初期日美所建立的日美安保体制逐步发生了嬗变,至冷战格局瓦解后,质变为以日美军事联盟为核心的新日美安保体制,昔日的日美同盟得以重新定义。此文拟从
由于钻机频繁工作以及不正确的使用导致储杆器主轴变形且断裂已无法正常工作,为了节约成本,保证生产,对储杆器进行焊修。阐述储杆器主轴变形且断裂后重新组对焊接的工艺,为以
中国电影艺术的繁荣,虽然与创作实践、市场营销密不可分,但是电影理论的建设同样重要,只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学术研讨氛围,才能有效地引导正确的创作方向。今天我们越发认识到电
奥卡西平是新型抗癫痫药物,可以作为局灶性癫痫治疗的一线药物,是卡马西平的衍生物,耐受性明显高于卡马西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表明,基因可以影响奥卡西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建立新型社区是实现城市文明化的必要途径。而要实现统一标准、万众一心、思想一致、经济上平等的未来理想社区,不是政府和商业组织能够完成的,
本文对益母草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测定含量方法及药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