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据我们的考释与统计表明,《诗经》305篇中,怨刺诗共有103篇之多,占了三分之一左右。对这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怨刺诗进行一番探讨,弄清楚其主题内容、蕴含的文化精神及其影响等,其意义自不待言。鉴于此,本论文重点探讨了《诗经》中的怨刺诗,并从文学、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等角度对怨刺诗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主题类型、文化精神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与文章结构,并且梳理了怨刺诗的研究情况,概括出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并点明其成就与不足。正文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怨刺诗的概念与研究范围。我们认为,《诗经》中无论是士大夫对统治阶级的忧患讽谏,还是小人物对自己不公命运的哀叹;又或是士卒对无休止战争的怨恨、思妇对征夫的殷殷思念及弃妇对悲惨命运的幽怨等,都应该是怨刺诗研究的范围。其次,我们还对《诗经》中的103首怨刺诗进行考释,亦即在历代《诗经》研究者对怨刺诗的不同分类、不同阐释以及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依据我们所界定的怨刺诗的概念与范围,对其进行了重新归纳与整理,同时也力所能及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正文第二部分,是在前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主题学的观点,对怨刺诗的主题类型的探讨。本论文把《诗经》中的怨刺诗分为闺房之怨、告哀悲歌、讽刺之音和劝谏之言四个主题类型。我们认为,闺房之怨主要写思妇之思念、弃妇之哀怨,其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传统主题,而《诗经》中的怨刺诗正是后代闺怨诗的源头。告哀悲歌主要写小人物在生活中遭遇到的失意和痛苦。此类诗歌整体上具有哀伤沉痛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讽刺之音主要写人民对社会上的乏德行为之批判。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讽刺诗,是最富有批判精神亦是最具有艺术特色的诗,其影响后来文人创作者,极为深远。劝谏之言主要写士大夫对统治者的忠心劝告和铮铮谏言,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其精神鼓舞着历代文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正文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诗经》怨刺诗的文化精神及其影响。阐明了怨刺诗里所蕴含的忧患意识、讽谏精神以及“诗怨”的艺术创作精神及批评现实发泄怨愤的社会功能,并总结了怨刺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结语:《诗经》中的怨刺诗及其所蕴藏的文化精神,可谓“衣披词人,非一代也”,不仅仅影响着一代代文人的文学创作,而且这种文化精神,对将来的新时代,仍然发生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