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自然教育参与现状及其效果的中日比较研究 ——以在大连“归依田园自然学校”和东京“儿童自然教室”的调查为中心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起,自然教育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受到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自然学校、教育机构的蓬勃发展。2009年之前自然学校和自然教育机构的数量还在1位数,在2015年其数量就有了质的飞跃。仅仅2014年所成立的自然学校和自然教育机构的数量就有33家。因为自然教育的发展,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比如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的学习,试图通过繁重的课业压力去提高孩子的社会竞争力,由于过度偏颇,致使孩子在成长阶段没有获得均衡发展,儿童生活氛围相对比较缺乏乐趣,也使他们除课本知识学习之外的各种能力缺乏的问题。另外,日本作为亚洲自然教育行业的领头者,经验丰富且形式多样,形成了系统的自然教育体系,成为中国自然教育的首要学习对象。因此中国不仅要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也有必要将自然教育对儿童的影响等纳入研究的视野。本研究以中国辽宁大连“归依田园自然学校”与日本东京都的“儿童自然教室”的儿童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基于调查获得的数据,首先从自然活动的种类、参与频率、参与理由、参与意识四个方面考察中日自然教育现状存在的不同点。接着从社会适应性、自身修养、生活能力三个方面来比较两国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效果的差异。除此之外,通过问卷调查及对自然学校经营者以及儿童的采访调查明确其差异产生的影响要素。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首先,关于中日自然教育现状存在的不同有以下几点:第一,中日在进行自然教育方式上不同。中国儿童更多的是与家长一起参与自然教育,而日本则是通过学校活动让孩子更多参与自然教育。第二,比起中国,日本儿童的自然教育参与频率更高。第三,关于想继续参与自然教育的理由,中国方面第一位是“可以锻炼身体”,而日本是“学会和他人合作”。第四,中国儿童对于学校自然教育最期待的是“增加与自然教育相关的课程”。与此相对,日本儿童则是“希望学校举办更多地定期自然活动”。另外,中日自然教育效果也有不同。其中,日本的自然学校致力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培养。“自身修养”方面,中国儿童的“自我约束力”有大幅提高。关于“生活能力”,中国儿童的“自立能力”、“在自然中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最后,以上不同点产生的原因列举有如下三点。第一,中国自然教育相关的公共事业缺乏,另外繁重的学业压力、电子设备的过度使用等对儿童有一定影响。第二,比起中国,日本更重视儿童集体意识的培养。第三,中日学校德育的不同以及比起日本儿童中国儿童运动时间不足等。
其他文献
在国内外学界,普京政治话语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级”话题。普京自2000年上任至今走过了20年的执政历程,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政治话语历经20年的动态发展建构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普京政治话语”,借助各种语言手段和话语实践呈现领导人政治文化观念的输出与传递。政治文化观念是政治语言学框架下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基于文化观念理论衍生而出并应用于政治语言学之中。政治文化观念根植于政治话语当中,通过挖掘其中的社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文献阅读是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生的认同。但是,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无法达标的研究生却不在少数。一般来说,动机被认为是具有激发、维持想要从根本上朝着目标前进的意愿的功能。因此,激发动机是促进文献阅读的重要一环。但是,迄今为止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硕士的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行为”这一问题上,对于文献阅读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却少有提及,日语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动机情况更是无从
本实践报告选取了“韩国现代文学”为题的现场讲座为语料进行了韩译中翻译实践。翻译对象为讲座音频,本讲座以话者一人演讲的方式讲述了韩国自19世纪以来的新文学,即韩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发展过程、高潮等内容。本实践报告以弗米尔的目的论翻译理论为指导,尝试探究韩国文学主题讲座中应采取的口译策略。笔者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介绍。本章对讲座主题和内容
本文以生活中常用的“称赞”表达这一言语行为为中心,通过电视剧的语料对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母语者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明确其中话语功能的使用倾向。首先将“称赞”表达分为几种类型,然后按照不同的“称赞”对象进行语言形式上的考察。接下来,从话语礼貌理论的观点出发,对“内在”,“外在”,“整体”三个场景的话语功能的使用情况进行中日对比研究。本研究使用SPSS(22.0)的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
韩国作家朴婉绪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写就的,其行文风格流畅自然,充满人文主义情怀。作为在日本殖民统治和韩国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成长的人,朴婉绪把自身和同胞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化为一种无形的内在心灵力量抒发在文本之中,试图通过文学书写来治愈个人和民族的伤痛。《那么多的酸模都被谁吃了》、《那座山真的在那里吗》、《那个男孩的家》被称为朴婉绪自传小说三部曲,作为首部的自传小说——《那么多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