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0%,是近年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PTC起病隐匿,患者常无特殊症状。临床上主要通过触诊、超声、核素显像等方法对PTC进行筛查,但这些方法的诊断水平仍十分有限。目前,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puncture cytological biopsy,US-FNAB)是术前诊断甲状腺结节最有效的检查方式。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甲状腺结节通过US-FNAB难以明确诊断,并且属于侵入性检查,有一定危险性,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依从性。因此,获取新的诊断方法以提高PTC的诊断效率已成为研究者探索的主要方向,其中以microRNA(miRNA)作为标志物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mi RNA是一类内源性单链非编码的小RNA分子,长度约19~25个核苷酸序列。其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中。这些mi RNA通过干扰蛋白表达来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控,通常会导致翻译阻遏或靶点降解以及基因沉默。已有研究显示,在不同疾病或病理状态下一些mi RNA的改变可稳定、特异地反映在血液循环中。并且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扩增检测,为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新思路。随着对mi RNA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循环mi RNA作为诊断标志物成为研究热点。在PTC中寻找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血浆特异性mi RNA将从根本上改善PTC的诊断效率,为PTC无创性诊断提供新的途径。目的: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技术在核酸水平上检测PTC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浆中mi RNA的表达水平,评估所选标记物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意义,并分析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探讨其在PT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指导临床医生寻找能够用于PTC诊断及病情监测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方法:本研究收集预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患者入组。将患者分为三组: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单纯PTC不伴淋巴结转移者(lymph node metastasis,LNM);PTC伴LNM者。对其手术前血浆样品中mi R-146b,mi R-221,mi R-222,mi R-155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评估。结果:本研究共包含84位患者,其中良性组NG患者32名(38.1%),PTC患者52名(61.9%)。PTC组mi R-146b和mi R-155平均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2个血浆mi RNA对本组PTC的诊断效率:mi R-146b 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49,其中敏感性为57.9%,特异性为61.4%。mi R-155的AUC为0.695,其中敏感性为63.2%,特异性为74.3%(P<0.05)。N1组mi R-146b、mi R-221、mi R-222的表达水平略高于N0组。mi R-146b、mi R-155和mi R-22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结论:mi R-146b和mi R-155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良性和恶性病变。本实验初步研究显示循环mi RNA的差异表达可以作为PTC诊断的潜在血液学标志物,同时可以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及随访检测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