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恶性胸腔积液是指原发于胸膜的恶性肿瘤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的胸腔积液,其中肺癌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1/3,病理类型以转移性腺癌最为常见。肺癌胸水对患者的心肺功能、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患者身体机能迅速耗竭,甚至可致短期内死亡。晚期肺癌患者,因久病元气大伤,加上抗肿瘤治疗损耗正气,出现肿瘤恶病质,多数患者无法耐受反复有创的胸水穿刺,而肺癌胸水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有效控制胸腔积液、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因此寻求高效而无创的方法治疗肺癌胸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治疗肺癌胸水的研究日渐兴起,但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有公认的理论标准和普遍令人接受的方法。肺癌胸水当属于中医学“悬饮”、“僻饮”的范畴,中医认为,肺癌之所以发病,多由于正气先虚,邪气趁虚入侵,阻遏于肺致肺气闭郁,肃降失职,痰浊内生而成。晚期肺癌患者脾胃衰败,运化不及,水液运行不畅,痰饮内停,发为悬饮。中医治疗悬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逐饮利水为法,尤其是外用药,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甚至无,临床报道颇多。由于中药外敷治疗悬饮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强,在西医尚无确切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的前提下,中药外敷治疗肺癌胸水是值得尝试的手段,研究结果亦可为肺癌胸水临床试验疗效评估做参考。逐水膏由茯苓、白术、芫花、大戟、甘遂、水蛭、甘草组成,是陈高峰教授研制,其理论依据是中医学的“内病外治”理论,结合多年来治疗癌性积液的临床经验,组成的中药外治方,配合穴位贴敷,刺激经穴,破癓积,利水道,而通利已经形成之胸水,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的胸水,外敷药不易损伤人体正气,患者多能耐受,且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研究目的:观察逐水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虚痰湿型肺癌胸水的临床疗效,探讨晚期肺癌胸水患者切实可行的且具有专科特色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完善“通利逐水”穴位外贴治疗肺癌胸水的中医理论。分析外贴逐水膏药在肺癌胸水治疗的意义及可行性,也为下一步基础应用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按各项标准收集合格病例。观察住院病例72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患者入院后常规予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在B超定位后,行胸腔穿刺置管术,每日经导管抽取胸水(首次不超过1000ml,以后每日不超过1500m1),胸水抽取完毕后开始以下治疗:治疗组予DDP60mg+0.9%氯化钠100ml胸腔灌注(每周一次,共4次);逐水膏贴敷于肺俞、脾俞、肾俞、阴陵泉、水分、水道,每日一贴,每贴持续时间4-6小时,连续贴敷4周。对照组予DDP60mg+0.9%氯化钠100ml胸腔灌注(每周一次,共4次)研究结果:治疗组CR6人,PR23人,对照组CR4人,PR16人,总有效率治疗组82.9%,对照组57.1%,两组有效率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Z=-2.098,P=0.036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经B超测胸水最大液平直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秩和检验,Z=-5.526,P<0.05,两组胸水减少量比较,经秩和检验,Z=-2.640,P<0.05,说明两种方法都可以减少胸水量,但治疗组减少量比对照组多。治疗后组内及组间卡氏评分、症状改善情况等经统计学分析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组间经统计学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研究结论:逐水膏穴位贴敷是治疗脾虚痰湿型肺癌胸水的有效手段,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逐水膏穴位贴敷治疗可明显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毒副反应。因此逐水膏穴位贴敷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肺癌胸水的手段之一。逐水膏穴位贴敷治疗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且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