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轻视学习的动机系统。这种理论的缺陷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实地关注学生的动机状态,尤其是内因性动机状态。这样的教学以动机损耗为代价来获得教学效果,令学生越来越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抑制了学生持续的、深入的学习行为的发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获得。本研究力图尝试借鉴动机设计模式的理论,根据小学生的动机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规律,探讨一个能促进学习动机内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一、前言 内因性动机对于促进学习过程的进行具有重大作用。小学生的内因性动机处于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学习动机的内化对于良好的动机结构以及动机水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事实表明,小学生的动机发展并未遵循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内化的规律,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某种程度上抑制内因性动机的发展,这使本项研究的意义更加突出。 二、动机设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动机设计模式是J.M.Keller提出的一种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从注意、切身性、自信心以及满足感四个因素出发,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动机提出了一系列激发、维持、内化的策略,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动机策略系统。动机设计模式的四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而该模式对于内因性动机的关注令它更具有内化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小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为了初步了解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我们对218名小学生进行了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总体上高于常模水平,其中,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显著高于五年级学生;女生部分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另外,个性、智商以及学习策略均与学习动机水平有一定相关。此研究结果反映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并不乐观,体现了运用动机设计模式内化学习动机的必要性。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动机设计模式的实验研究为了探讨动机设计模式在中国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我们根据Kelle:的理论、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制定了以动机设计模式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实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通过部分(外部)动机设计与完全(内部)动机设计两种自变量水平的干预,分别考察两种不同水平的动机设计模式的运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一)两种水平的动机设计模式均提高了学习动机水平(二)与部分(外部)动机设计相比较,完全(内部)动机设计内化学习动机的效果更好(三)学习动机的内化降低了表层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四)学习动机的内化并没有显著地提高语文学业成绩五、讨论与分析进一步讨论与分析运用动机设计模式内化学习动机的效果,对实验本身进行反思,并提出本次研究所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