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iii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比较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的差异,研究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2.通过探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的规律,为颈动脉斑块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4.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负荷、成分、易损性及Crouse积分变化,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搜集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体检中心经颈动脉血管彩超证实存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64例。采用西门子Prisma3.0T磁共振和颈动脉专用8通道线圈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及常规序列T1WI、T2WI、PDWI、3D-TOF以及T1WI增强。扫描范围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上下3cm,且各序列均以轴位扫描为主。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和测量。对比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所检测的颈动脉斑块负荷指标(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以及斑块易损性。2.根据64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是否易损划分为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同时,搜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指数)、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史)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空腹血糖)。先采用单变量分析法比较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临床指标的差异,然后将单变量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有关的临床指标。3.64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图像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后处理和测量。同时,采集所有患者中医临床信息,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包括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以及气虚血瘀证四种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负荷指标(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强化情况及斑块易损性的差异。4.搜集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体检中心经颈动脉血管彩超证实存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34例。随访患者半年,根据患者是否服用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天,对照组患者未服用任何降脂药物,干预时间半年。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T1WI、T2WI、PDWI、3D-TOF、T1WI+C)扫描。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和测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斑块易损性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变化。结果:1.MATCH序列与常规T1WI+C序列检测的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及标准化管壁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检测的管腔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5)。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检测斑块成分及易损性结果一致,在斑块内出血和钙化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1,P<0.01;Kappa=0.97,P<0.01),在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和斑块易损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05,P<0.01;Kappa=0.714,P<0.01)。2.易损斑块组有56个斑块,稳定斑块组有73个斑块。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脑卒中、吸烟、饮酒这五个临床指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吸烟有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呈正相关(B=1.238>0,OR=3.449>1),其中LDL-C>3.10mmol/L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风险是LDL-C<2.70mmol/L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风险的3.449倍。吸烟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呈正相关(B=1.317>0,OR=3.731>1),其中吸烟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风险的3.731倍。3.6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痰瘀互结证22例(34.4%,男19/女3),气滞血瘀证15例(23.4%,男9/女6),气阴两虚证15例(23.4%,男6/女9),气虚血瘀证12例(18.8%,男6/女6)。颈动脉斑块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年龄、BMI指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性别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男性比例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管腔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以及管壁面积均明显大于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及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面积(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明显大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斑块体积(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钙化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气滞血瘀证患者斑块内钙化发生率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钙化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患者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强化发生率(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强化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易损斑块发生率(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易损斑块发生率(P<0.05)。4.治疗组患者16例,对照组患者18例。干预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斑块负荷各指标、斑块成分各指标、斑块易损性及Crouse积分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治疗组斑块体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干预前后自身斑块体积差值、最大管壁厚度差值、管壁面积差值、管腔面积差值、标准化管壁指数差值及斑块Crouse积分差值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治疗组干预前后的斑块体积差值、最大管壁厚度差值、管壁面积差值、管腔面积差值、标准化管壁指数差值及Crouse积分差值均小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斑块内出血构成比、钙化构成比、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及易损斑块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干预前比较,治疗组干预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构成比、钙化构成比、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及易损斑块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和易损斑块构成比明显增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检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结果高度一致,且MATCH序列具有扫描时间短、诊断便捷的优势,是一种高效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吸烟是影响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吸烟的发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风险越高。3.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大、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高、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明显且斑块稳定性差,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大、斑块内钙化发生率高、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明显且斑块稳定性差,而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小、斑块内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及强化发生率低且斑块稳定。因此,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对痰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防治。4.阿托伐他汀能够减轻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斑块负荷,稳定斑块成分及控制斑块易损性。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无论有无脑卒中病史都应较早开始降脂治疗,防止颈动脉斑块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化反应为构筑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提供了一种直接、经济、高效的策略。然而,碳氢键普遍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如何高效、精准地活化碳氢键成为近年来
异腈化合物作为一类高活性的有机小分子,被广泛地运用在现当代有机合成化学中。它可以参与包括多组分反应、自由基反应、插入反应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反应。其中,过渡金属作用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全球能源需求也越来越高,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人们逐渐开始担忧能源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推动着人们探索新的能源技术。由于能量密度高、能量转
研究目的:蛋白泛素化修饰是控制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的关键调控机制之一。除了经典的七种泛素化修饰类型(K6/K11/K27/K29/K33/K48/K63),近年来鉴定的线性泛素化(Linearubiquit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脑卒中负担日渐加
第一部分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目的:既往研究表明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目的: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系统而全面地了解脊髓损伤过程中病理生理事件,以及相关的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对于制定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因此,我们
目的: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5%以上。目前肺癌的传统治疗方式包括
目的:验证复方青蒿素哌喹片全民服药(MDA)是否能快速降低海岛地区疟疾混合感染。验证复方青蒿素哌喹片全民服药是否能快速降低不同区域不同感染程度的村庄的带虫率。探索边远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肿瘤治疗效果的提高带来新机遇。由于纳米材料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合成及功能化,在癌症治疗中具有天然优势。并且某些具有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