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杂髋臼骨折常为高能量损伤,多见于青壮年,移位不明显者一般可以保守治疗,对于移位>3mm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特别是伴有方形区骨折者,保守治疗可能遗留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致髋关节功能障碍。对此类骨折,当前大多数学者建议采用双柱钛板通过前后联合入路对其进行解剖复位及牢固内固定,尽可能的恢复关节功能,但有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术后感染等缺点。我院近年来采用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在有效复位与固定的同时,减小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首先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站、坐位及标准步态下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生物力学依据。其次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进一步评价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目的:建立有效的正常骨盆三维有限元(Three-dimension finite element,TFE)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比较前后路双柱钛板与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这类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有效的内固定方式。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正常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验证证明其有效性。其次再建立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柱骨折模型。进而分别模拟双柱钛板内固定(A)、单纯方形区螺钉系统内固定(B)及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内固定(C)治疗此种骨折。最后分别模拟站、坐位及标准步态下,在正常载荷下对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5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联合入路手术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39.8±7.2)岁,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双柱钛板内固定。前入路手术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41.2±5.3)岁;采用前路切开复位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髋臼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1.分别在站、坐位下,在相同加载方式时对三种内固定模型髋臼处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比较,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内固定最小。另外,骨折线上节点位移均数比较,也是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内固定最小,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在每个步态下,三种内固定及正常模型进行比较,骨折线上各节点的平均位移大小为C<B<正常模型<A。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在髋关节前屈18°及后伸4°时,内固定A与C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在髋关节后伸12°及14°时,内固定A和B、C之间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模型其它两两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56例患者术后均获良好随访。联合入路手术组及前路手术组手术时间(249.4±34.5)min和(190.2±22.2)min;术中失血量(875±153.6)ml和(540.2±169.6)ml;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d’ Aubign e-Postel评分系统髋关节功能评分为(15.66±1.98)分和(16.16±1.89)分,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0%和14.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率为82.9%和66.7%,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柱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手术创伤较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是临床上处理此类骨折可以选择的、值得信赖的一种内固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