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脚底电刺激后应激大鼠海马CA3区c-Fos表达目的:研究脚底电刺激后大鼠海马CA3区c-Fos表达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习得性无助(LH)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活性改变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对大鼠进行脚底电刺激,使大鼠处于急性应激状态,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观察应激后0min,60min,120min,240min大鼠海马CA3区c-Fos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CA3区c-Fos在各个时间段均无明显表达,接受脚底电刺激后的急性应激大鼠,其海马CA3区c-fos样免疫反应( c-Fos-like Immunoreactivity,FLI)在1至2小时达高峰,4小时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大鼠海马CA3区c-Fos的基础表达较低,经脚底电刺激后该区的c-Fos表达成时间依赖性改变。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应激后大鼠脑内神经递质或者生物活性物质的改变诱发c-Fos表达所致。同时也提示了c-Fos可以作为急性应激后脑内神经元活性改变的标志,描记脑内参与应激活动的神经解剖通路,并为下一步实验选择观察c-Fos表达的时间点提供了实验依据。第二部分习得性无助大鼠脚底电刺激后海马c-Fos表达目的:建立习得性无助(LH)的抑郁大鼠模型,研究不可逃避的脚底电刺激对LH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可逃避电刺激的方法建立LH的动物模型。采用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LH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不可逃避脚底电刺激后海马神经元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LH大鼠逃避失败的次数较正常组和非习得性无助(Non-Learned Helplessness,NLH)组大鼠明显增多。LH大鼠在接受脚底不可逃避电刺激后,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内FOS蛋白表达的数目较对照组低(P<0.05),而CA1和CA3区内FOS表达的数目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成功的制作了LH的抑郁大鼠模型。LH大鼠齿状回c-Fos表达下调提示了该区域可能有细胞功能活性的改变,这种功能活性的改变与抑郁条件下机体内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等生物化学因素的改变有关,并在LH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针对这一改变进行研究,可能为临床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