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浙江农村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压力下,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农村经济日益衰退,社会危机日渐深重,农民离村加剧。农村人口素质低下,表现为“贫”、“愚”、“弱”、“私”。乡村教育的创生与发展,既是对农村问题的应对之举,又是受西力冲击、承担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成为浙江早期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乡村职业教育、乡村民众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近代浙江农村人口素质之状况。通过分析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结构及职业结构,揭示近代浙江农村人口素质状况表现为:食物营养不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较低,受过教育的人口比例少,且文化程度以初级为主;农民流离失所比例不断上升,农村社会日益贫穷。这样的人口素质状况,客观上要求重建适应乡村生活的教育,推动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实现农村社会的改造。第二部分考察近代浙江乡村职业教育。从清末和民国两个阶段探索近代浙江农业技术教育创生和发展,其中专列一节论述近代浙江蚕桑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多的农民能接受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提升了农村人口素质,推动了农业技术改良,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窘困的生活。它的意义不仅在职业领域的改造,也是近代农村人口转型的动力之一。第三部分探讨近代浙江乡村民众教育。虽遭遇种种困境,但乡村民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识字率、提升了乡农的文化水平、增长了农业生产技术、充实了生活、扶植了乡村社会生存,对提高农村人口总体素质是有益的。第四部分总结近代浙江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的互动关系:农村人口变迁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程度、速度与内容;近代乡村教育虽规模有限,但其发展改善了农村人口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农村人口的现代转型。结语部分揭示近代浙江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的互动关系的现实意义。以认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为基础,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