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勇抗争,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作为中华民族由衰转兴的关键转折点,形塑抗战记忆对于维护权力合法性、塑造民族认同有重要意义。而在当代社会,媒介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传播工具,考察大众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抗战历史,如何建构抗战记忆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和目的所在。本文以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中抗战为主题的1763篇报道为研究文本,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对抗战记忆的形塑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十年间对抗战进行了大量报道,纪念报道具有明显的“逢十”特征。在抗战多种议题的呈现中,对同一抗战中的共产党、国民党的抗战事迹有不同的叙事模式,再现了苦难、屈辱、抗争、胜利相交织的多面记忆。同时,伴随社会情境的变化,相比200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中,侧重将个人灾难上升为民族苦难,用大量铺陈的史料,批驳日本否定侵华历史的言行,强调中国的不受辱,并将民族纪念展现于国际舞台。《人民日报》通过宣扬立场、大规模的报道和适度的历史聚焦与重复等建构策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战记忆的历史传承和代际理解,但对消息来源中民间发声的压制、受害者自主言说的弱化、以及对国民党抗战功绩和抵抗记忆的边缘化,都不利于抗战记忆的延续。媒介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反思媒介在建构记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呼唤抗战叙述更宏观议题的扩展和人民主体性回归,应在今后得到媒介书写历史记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