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影响研究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psite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健康等问题,我国当下经济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扩建和人为调整土地利用,破坏生物圈内的碳循环,加重全球气候变暖,这些人类活动造成大气CO2增加量仅次于能源化石燃料。本研究是基于遥感、GIS技术和R/S模型分析。首先分析了南昌市2000-2015年四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占比变化;然后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对比相应模型计算方法,最后选取最适合南昌市的碳排放模型估计公式,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确定排放系数,计算选取时间跨度的碳排放量,通过四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碳排放从数量进行分析,随后利用R/S模型等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有:(1)研究阶段内,南昌市土地利用大致的变化趋势可概括为:数量变化方面,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大规模减少,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也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林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的波动变化,水域有所增多;在变化速度方面,建设用地还是处于快速扩张,耕地和未利用地则由早期的快速缩减到近年来减少幅度趋于平缓,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波动幅度则较为平缓。(2)随着南昌市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南昌市碳排放量增加十分明显。从研究初期的183.49×104t增长到研究末期的1056.93×104t,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5年):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化水平较低,碳排放也处于一个增长相对比较缓慢的时期,年均碳排放增加26.6×104t。第二阶段(2005-2010年):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碳排放处于超高速增长时期。具体表现在,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316.48×104t增长到2010年的1278.06×104t,增长三倍有余。第三阶段(2010—2015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占碳排放很大比重的工业开始外迁,总碳排放也进入一个回落时期,从2010年的1278.06×104t下降到2015年的1056.93×104t,说明南昌市在发展经济同时还兼顾节能减排。(3)南昌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差异明显。主导碳排放量是建设用地,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5%以上,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183.49×104t快速增加到2015年的1056.93×104t,年均增长58.23×104t。从表4-3中可以看出,南昌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建设用地还是主要的碳源。南昌市主要碳汇是园林地、水域用地,但是在整个研究期间面积变化较小,碳汇总量从10.57×104t增加到11.05×104t,增长了4.54%,增长量基本忽略。由于水域和林地的碳吸收量相对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相差巨大,导致其他各种土地类型的碳汇效应并不明显。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可知,耕地的碳排放量就大于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碳吸收量,并且总量相对建设用地相差较大,故这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源(或碳汇)效应对整个区域碳排放效应影响较小。(4)基于R/S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在未来的十几年中,碳排放量将随着科学技术、节能意识下碳排放总量逐年下降。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容易吸附对人类有害的重金属、有机物、细菌和病毒等,是大气颗粒物中具有重要环境和健康影响的成分
用铜胁迫环境的海水对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盐生杜氏藻进行筛选,三角褐指藻对铜的耐受性最强。对三角褐指藻进行铜的胁迫驯化,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经过驯化的三角褐指藻对铜
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为柴北缘构造带的变质结晶基底,是柴北缘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在德令哈以西的鱼卡河—锡铁山—沙柳河一带和大柴旦等地对达肯大坂岩群做了较深入的
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恐弄拉地区木嘎岗日岩群其西弄岩组中发现早白垩世早期Dicheiropollissp.(双手粉)和Cicatricosisporitessp.(无突肋纹孢)孢粉组合。明确了木嘎岗日岩群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续)──关于郭沫若和其他几位四川作家的读书札记李怡5.周文周文最有地域特色的小说是他对“巨齿獠牙”咬噬下的巴蜀社会的揭示。长篇《烟苗季》和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