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健康等问题,我国当下经济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扩建和人为调整土地利用,破坏生物圈内的碳循环,加重全球气候变暖,这些人类活动造成大气CO2增加量仅次于能源化石燃料。本研究是基于遥感、GIS技术和R/S模型分析。首先分析了南昌市2000-2015年四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占比变化;然后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对比相应模型计算方法,最后选取最适合南昌市的碳排放模型估计公式,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确定排放系数,计算选取时间跨度的碳排放量,通过四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碳排放从数量进行分析,随后利用R/S模型等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有:(1)研究阶段内,南昌市土地利用大致的变化趋势可概括为:数量变化方面,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大规模减少,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也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林地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的波动变化,水域有所增多;在变化速度方面,建设用地还是处于快速扩张,耕地和未利用地则由早期的快速缩减到近年来减少幅度趋于平缓,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波动幅度则较为平缓。(2)随着南昌市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南昌市碳排放量增加十分明显。从研究初期的183.49×104t增长到研究末期的1056.93×104t,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5年):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化水平较低,碳排放也处于一个增长相对比较缓慢的时期,年均碳排放增加26.6×104t。第二阶段(2005-2010年):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碳排放处于超高速增长时期。具体表现在,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316.48×104t增长到2010年的1278.06×104t,增长三倍有余。第三阶段(2010—2015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占碳排放很大比重的工业开始外迁,总碳排放也进入一个回落时期,从2010年的1278.06×104t下降到2015年的1056.93×104t,说明南昌市在发展经济同时还兼顾节能减排。(3)南昌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差异明显。主导碳排放量是建设用地,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5%以上,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183.49×104t快速增加到2015年的1056.93×104t,年均增长58.23×104t。从表4-3中可以看出,南昌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建设用地还是主要的碳源。南昌市主要碳汇是园林地、水域用地,但是在整个研究期间面积变化较小,碳汇总量从10.57×104t增加到11.05×104t,增长了4.54%,增长量基本忽略。由于水域和林地的碳吸收量相对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相差巨大,导致其他各种土地类型的碳汇效应并不明显。从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可知,耕地的碳排放量就大于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碳吸收量,并且总量相对建设用地相差较大,故这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源(或碳汇)效应对整个区域碳排放效应影响较小。(4)基于R/S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在未来的十几年中,碳排放量将随着科学技术、节能意识下碳排放总量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