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裔美国作家。《天堂》是她在获奖之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继《宠儿》和《爵士乐》之后,“爱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不同于《宠儿》中的“母爱”和《爵士乐》中的“情爱”,《天堂》所描述的是宗教之爱,即上帝对人类的爱和人类对上帝的爱。小说从书名到内容都与《圣经》联系紧密,书中的人物几乎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故事的展开过程也充满了丰富的圣经意象和圣经典故。基于小说的这一特点,本论文采用诺斯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小说中的圣经原型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做出更好的阐释。论文首先通过对小说文本和圣经原型的对比分析,建立起康索雷塔与耶稣、娄恩与加百利、追寻神话与鲁比镇历史、重生与迪肯·摩根和修道院女人的复活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分析莫里森对圣经原型所作的一系列的置换变形,解读小说中圣经原型的深层含义——人物与故事背后隐藏的种族冲突和性别冲突。最后,以圣经原型为重构手段,以宗教为叩问历史和治愈历史创伤的中心,论文指出鲁比镇男人偏执的宗教思想是造成创伤的主要原因,并肯定了修道院女人相对自由的宗教信仰在治愈创伤中的作用。
本小说看似是三代黑人追寻“天堂”梦的故事,但实质上却是对黑人问题的一次全新的探究。它肯定了女性在黑人历史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抨击了给社会带来创伤的男性,表达了对黑人种族分离主义的担心,并为建立黑人和谐社区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