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逐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否定,它强调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北翼的主体,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全省拓展发展空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其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2008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黄三角地区的开发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制定和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背景之下,如何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培育经济新亮点,成为山东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发挥环渤海经济圈重要作用的桥头堡,对增强山东省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GIS技术,多角度、多学科、系统地评估2000-2008年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根据发展趋势探讨协调发展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对该区域的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详细的描述分析,可以发现,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但是环境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2、提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包括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研究。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经济实力、环境实力以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综合评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在2000-2008年的经济、环境实力变化情况,以及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多方位全面展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世纪交替的近十年间的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变化关系。运用耦合理论,采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经济环境耦合度指标,发现2000-2008年,经济―环境耦合关系处于勉强耦合-不协调之间,4、结合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主要是: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坚持内源型发展与外源型发展相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经济学、环境规划的相关理论展开研究。研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协调度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