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影响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调查我院哮喘儿童的控制现状,探讨可能影响哮喘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适合我院的哮喘干预措施,改善我院儿童哮喘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儿科呼吸哮喘门诊就诊的213例哮喘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符合入组标准、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完成相关调查问卷的患儿(有效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评估我院哮喘儿童的控制水平,并将良好控制的患儿纳入为完全控制组(76例);部分控制及未控制患儿纳入未完全控制组(124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哮喘家族史、鼻炎、湿疹、长期居住地、尘螨过敏、呼吸道感染、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哮喘治疗的依从性、超重或肥胖、被动吸烟等。上述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0名哮喘患儿,年龄范围为3-14岁,平均年龄为8.5±3.1岁;男性111例(55.5%),女性89例(44.5%);超重或肥胖55例(27.5%),BMI正常145例(72.5%);2、按哮喘控制症状水平分级,其中良好控制76例(38%);部分控制95例(47.5%),未控制29例(14.5%);3、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5个可能影响我院哮喘儿童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其中鼻炎(OR 2.35,95%CI 1.31-4.21,P=0.004)、尘螨过敏(OR 1.98,95%CI 1.03-3.79,P=0.04)、呼吸道感染(OR 1.9,95%CI 0.19-0.67,P=0.048)、年龄<6岁(OR 0.35,95%CI 0.19-0.67,P=0.01)、ICS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差(OR 0.2,95%CI 0.10-0.39,P<0.001)为影响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可能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鼻炎(OR 2.33,95%CI 1.21-4.41,P=0.011)、年龄<6岁(OR 0.38,95%CI 0.19-0.76,P=0.006)和ICS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差(OR0.23,95%CI 0.11-0.45,P<0.001)是影响哮喘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呼吸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哮喘儿童完全控制率低于发达国家;2、年龄小于6岁、鼻炎及ICS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差是影响我院儿童哮喘控制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儿童哮喘控制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初步探讨目的:分析不同控制水平的哮喘患儿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态的差异特征,探讨哮喘儿童控制水平和肠道微生物有无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哮喘的预防管理及治疗提供新线索。方法:收集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儿科呼吸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共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哮喘症状控制水平分级标准分为:良好控制患儿15例,未控制和部分控制患儿共15例,将其分别归入完全控制组(15例)、未完全控制组(15例)。另外,选取年龄、性别、BMI等相匹配的同期体检健康的儿童2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集入组儿童第一天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利用特异性引物对细菌16Sr DNA的V3-V4序列进行扩增、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哮喘患儿28例,其中完全控制组有效粪便标本15份,未完全控制组有效粪便标本13份,健康对照组有效粪便标本17份。组间在性别、年龄、BMI、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时间、是否早产或足月、有无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菌群丰度(Chao1指数)和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在健康对照组、完全控制组和未完全控制组中呈依次下降趋势,且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在未完全控制组下降明显(P<0.01),提示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减少可能与哮喘控制水平有关。3、三组间肠道微生态菌群门水平差异比较在门水平上,放线菌门在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放线菌门细菌相对丰度沿健康对照组-完全控制组-未完全控制组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4、三组间肠道微生态菌群属水平差异比较在属水平上,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菌群有双歧杆菌属、理研菌科的Alistipes、Parasutterella、Fusicatenibacter、巨球型菌属、颤杆菌克、Barnesiella、Dorea、嗜胆菌属、厚壁菌门的f_Ruminococcaceae、o_Clostridiales及放线菌门的f_Coriobacteriaceae、f_Bifidobacteriaceae菌属(P<0.05)。其中双歧杆菌属、理研菌科的Alistipes、Parasutterella、Barnesiella、厚壁菌门的o_Clostridiales及放线菌门的f_Coriobacteriaceae、f_Bifidobacteriaceae等在未完全控制组的相对丰度较健康对照组和完全控制组均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颤杆菌克、Dorea、嗜胆菌属等相对丰度在未完全控制组中较健康对照组和完全控制组呈增加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控制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亦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巨球型菌属相对丰度增加(P<0.05),提示完全控制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不明显。综上,双歧杆菌属细菌比例变化趋势在健康对照组-完全控制组-未完全控制组存在递减关系,其他菌株未见明显相似规律性。结论:1、未完全控制组与完全控制组、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而完全控制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不明显;2、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在健康对照组、完全控制组、未完全控制组三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呈依次下降趋势,提示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的减少可能与儿童哮喘控制不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