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get被动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与结构的复杂性,一直被视为语言学界的谜题,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综其以往研究,前人的视角主要聚焦于句法、语义、语用以及与be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构式语法的兴起,已有学者将该语言现象纳入构式的范畴进行研究,但是为数不多。其次,语言学界已经出现实证定量的研究转向,如果get被动结构的研究仍旧沿用内省的方法,似乎不利于该语言现象的深入解读。鉴于以上现状,本研究以较为典型的get被动结构——带有典型施动者的get被动结构为研究对象,记为get+V-ed by-agent构式,以美国当代语料库为数据来源,尝试从实证的角度对该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样的词素与get+V-ed by-agent构式有较强的关联强度?2)进入get+V-ed by-agent构式的动词有何特点?3)get+V-ed by-agent构式的语义特征是什么?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构式语法与基于用法的理论,结合构式搭配分析与聚类分析,以R软件为分析工具,计算过去分词槽位与get+V-ed by-agent构式的搭配强度,据此探究该构式的意义,并进一步挖掘该语言现象的语义特征及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力求对目标构式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构式搭配分析的结果表明,出现在过去分词槽位的词素与get+V-ed by-agent构式有着直接的互动关系。与目标构式搭配强度最大的词素是bitten,随后依次为eaten,stung,paid,hammered,hit等。过去分词槽位共有508个共现词素,其中506个词素与该构式具有吸引关系,仅2个词素与其具有排斥关系。此外,在506个与目标构式具有吸引关系的共现词素中,261个为仅出现一次的词素,这也表明了目标构式具备很高的能产性。第二,出现在get+V-ed by-agent构式中的原动词总体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但仍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在506个原动词中,接触动词(21%)、社会行为及交互动词(16%)、交际动词(15%)占据较大比重,竞技动词、移动动词、认知动词与从属关系动词比例较低,其余诸如创造性动词、情感动词则零星出现。由于类比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动词进入目标构式,该构式对准入动词的限制条件也逐渐放宽。第三,get+V-ed by-agent构式具有五大语义特征:该结构的典型构式义是“主语受到施事的影响”,通过对共现词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该构式主要用以表达主语由于施事的接触而遭受不幸,其余七个次要意义分别是主语由于施事的影响在社会活动中受益,在人际流中惨遭不幸,在竞技活动中落败,在心理上产生消极情绪,在从属关系上发生改变,在位置上发生移动以及在社会活动中身处不利境地;该构式具有消极语义色彩,换言之,目标构式主要用以表达遭受义;副词极少出现在get+V-ed by-agent构式中,其中程度副词占最大比重;出现在该构式中的主语大多是有生命的,且往往是由指称人的词语充当;目标构式最常出现在口语中,其后依次是小说、新闻、流行杂志,且三者的分布差异并不显著,而该构式在学术期刊中却鲜有出现。由于频繁的使用,get+V-ed by-agent构式在人们的神经网络中逐渐固化,反过来,为该构式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此外,研究还发现get+V-ed by-agent构式的形成机制与认知识解中的视角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一典型事件,说话人的观察视角由施事转向受事,受事得以突显,施事则降格,继而目标构式形成。其次,主观化也影响了说话人描述事件的视角,说话人由关注事件的过程转向关注事件的结果状态,促成了目标构式的生成。本研究将get被动结构纳入构式的范畴进行解读,为该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再者,量化分析真实的语料有利于客观地揭示get+V-ed by-agent构式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对get+V-ed构式的研究进行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