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戏曲版画不受人重视已久,前辈学者费心搜集留下来的多是相关戏曲版画的图集、文字叙述不多,极为珍贵。本文在认真查阅这些图集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戏曲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明代为研究范围,通过比较明代建安、徽州、金陵、武林、吴兴五大戏曲版画流派版画样式与风格的异同,探究造成明代戏曲版画样式与风格不断流变的根本原因。明代戏曲版画以万历为界,之前的统称为明早期戏曲版画,之后的为明中晚期戏曲版画。明早期戏曲版画留存不多,多采用上图下文式,风格古朴、粗犷。这种版式与风格紧承宋、元建安版画。建安版画虽刻印数量繁多但多粗制滥造,这与它主要面对的是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不懂欣赏的下层群体有关。下层群体大多不识字,吸引他们购买书籍的主要是书中的插图,他们也不懂更不在意插图是否美观。建安书籍出版商正是基于此才刻印了大量粗制滥造但薄利多销的版画书籍。明早期戏曲版画出版市场与建本营利方式一致。到了明中晚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大量涌现,加上朝政腐败,文人士子开始沉迷于享乐,迎合他们审美趣味的戏曲图书也随之大量出现。这从明中晚期各地戏曲版画流派拓宽绘刻空间采用整版插图,绘刻人物、背景极为精细,更为重视表达意境等可以看到。徽州、金陵、吴兴、武林四大戏曲版画出版中心全部邀请大批文人画家、全国有名的黄氏刻工参与戏曲版画创作,也是为了满足市民阶层、文人士子需求,占领版画出版业市场一席之地。因此,明代戏曲版画样式与风格的流变主要源于它所面对的不同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