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观察为期12周的太极拳对青年阈下抑郁人群抑郁程度的干预效果;2.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的测量方法,探讨太极拳对青年阈下抑郁人群大脑灰质体积的影响,探索太极拳对青年阈下抑郁人群的可能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合格受试者64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太极拳组32例,接受太极拳训练。空白对照组32例,不进行任何干预训练,维持正常生活。太极拳训练每次集中练习60min,每周3次,共计12周;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受试者的抑郁水平和睡眠质量进行评估。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对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后的抑郁水平和睡眠质量进行比较,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对入组的受试者进行干预前后的核磁共振扫描,采集受试者T1结构像核磁数据。在Matlab 2016平台使用SPM 12和CAT 12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比较太极拳组和空白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灰质体积(GMV)上的差异。并将干预前后两组间灰质体积差值与两组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差值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灰质体积与抑郁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前,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受教育年限、颅内体积(TIV)、父母情感状态、独生子女情况、家庭氛围、与父母的关系、专业满意度、日常使用手机情况和月生活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干预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总分及分测试得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总分及分项测试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受试者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总分差值(P=0.004)及分测试中焦虑躯体化(P=0.027)、阻滞(P=0.014)、睡眠障碍(P=0.032)得分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分测试中体重和认知障碍的得分差值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差值(P=0.001)及分项测试中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差值(P=0.027)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分项测试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催眠药物)得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VBM分析,发现太极拳组干预前后在额叶、前扣带回、右脑岛、小脑前叶的灰质体积变化(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额叶、前扣带回、右脑岛、小脑前叶的灰质体积增加;额中回、额下回、额下回岛盖部、右颞下回、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左脑岛、小脑蚓部和小脑后叶的灰质体积变化(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额中回、额下回、额下回岛盖部、右颞下回、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左脑岛、小脑蚓部、小脑后叶的灰质体积减少。发现空白对照组干预前后在额叶、前扣带回、左脑岛和右脑岛的灰质体积变化(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额叶、前扣带回、左脑岛和右脑岛的灰质体积增加;顶叶、颞叶、颞中回、颞下回、边缘叶、左侧丘脑、小脑后叶和小脑扁桃体的灰质体积变化(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顶叶、颞叶、颞中回、颞下回、边缘叶、左侧丘脑、小脑后叶和小脑扁桃体的灰质体积减少。两组间灰质体积差值在脑桥、蓝斑核、中缝核(顶点MNI坐标:-3,-30,-18;簇大小=405;P=0.001)和小脑(顶点MNI坐标:2,-60,-12;簇大小:160;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脑桥、蓝斑核、中缝核和小脑的灰质体积增加。偏相关性分析发现,干预前后太极拳组灰质体积差值与太极拳组HAMD-17总分差值呈正相关(r=0.519,P=0.007);干预前后空白对照组灰质体积差值与空白对照组HAMD-17总分差值呈负相关(r=-0.446,P=0.029);干预前后两组间灰质体积差值与干预前后两组间HAMD-17总分差值呈负相关(r=-0.289,P=0.049)。结论:1.为期12周的太极拳训练可以改善青年阈下抑郁人群的抑郁水平和睡眠质量。2.太极拳训练能够增加脑桥和小脑的灰质体积,进而调控青年阈下抑郁人群的抑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