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的三十年里一直处于沉寂状态,七十年代末期,国内外研究萧红及其作品的“萧红热”迅速兴起,作为其代表作的《呼兰河传》也迅速风靡文坛赢来无数赞誉。《呼兰河传》在1999年入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图书”(1900-1999),在由《亚洲周刊》联合全球学者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作品活动中,《呼兰河传》排名第九。此外,《呼兰河传》中两节题为《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萧红运用自然清新的笔墨追忆家乡的风土人情及童年的快乐时光,给读者展现了20年代坐落在中国东北部小城镇的呼兰众生相。同时《呼兰河传》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迷信、重男轻女等旧思想的强烈控诉,表达了对呼兰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抒情诗的散文风格及娴熟的回忆技巧展现了萧红出众的才能。“民国四大才女”,“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称呼当之无愧。《呼兰河传》英译本作者葛浩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翻译家,同时也是研究萧红作品的主要外国学者。因葛浩文对《呼兰河传》的英译本未在市场发售,导致对该译本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对该译本的研究极具意义。顺应论由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论于1999年提出,该理论为解读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在翻译研究方面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顺应论指出使用语言就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而在不同意识程度的控制下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翻译被看作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转换,其过程——按照一定的目的把源语文本转换成目的语文本也同样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维索尔论指出语言使用者在选择的过程中应遵循四条顺应规则,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呼兰河传》的中英本为蓝本,从四个方面对葛浩文的翻译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第一,在语境关系方面,分别对结构语境(包括语境衔接、互文和线性序列)和交际语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方面的顺应进行探讨;第二,在语言结构方面,分析了译者对原文风格及语言语音、词汇和句子层面上的顺应;第三,在动态顺应方面,详细分析了译者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结构做出相应的语言选择;第四,在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方面,主要探讨了译者如何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预期反应来做出合适的选择。通过对《呼兰河传》英译本的研究,笔者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翻译目的而不断做出选择顺应,且顺应论对文学翻译具有强大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