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推拿疗法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疾病。近代中医学者对推拿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着重于推拿对临床疾病的疗效研究,却较少涉及对推拿手法本身的研究,也较少提及手法刺激量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推拿手法的操作本身与治疗时间、力量(压力值)、频率等要素息息相关,而有效的推拿手法一般取决于4个要素:即合适刺激力量、有效的施法时间和一定的有效频率段,以及正确的施法方向,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使推拿手法的操作和刺激量等规范化、标准化。目的:正如上述所言,有效的推拿取决于4个条件,合适的刺激力量、时间和频率,正确的方向。为研究不同频率的同一手法对疾病的疗效差异,本研究在控制相同刺激力量和刺激时间的前提下,采用不同频率段,即50~100次/分,101~150次/分,151~200次/分及201~250次/分的一指禅推法,治疗脾胃虚寒(弱)型胃脘痛患者。通过对比不同组之间患者的疗效,总结出一指禅推法的最佳治疗频率段、有效频率段和(或)无效频率段。为中医推拿治疗规范化做铺垫,有助于治疗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中医推拿疗法与现代疗法的结合和推广。方法:本研究收集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烈东门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部针灸科符合研究设计的脾胃虚寒(弱)型胃脘痛患者,共计80例。将这80例脾胃虚寒(弱)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采用脾胃虚寒(弱)型胃脘痛中医证候积分表(参见附录3)与VAS评分(参见附录4),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等症状改善的变化情况,用以比较疗效,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治疗结果的差异程度。结果:1.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医证候积分表得分可得出结论:4组患者在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P<0.05)。2.从治疗前后VAS评分表对比得出,治疗后4组脾胃虚寒(弱)型胃脘痛患者胃脘部疼痛较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0.05)。3.临床疗效比较:A组总体有效率为75%,B组为100%,C组90%,D组20%。将4组患者治疗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4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1)。4.从治疗率、改善值、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表和VAS评分可得出:治疗效果B组优于其他3组,D组的治疗效果较其他3组差。可以得出B组频率段为一指禅推法最佳治疗频率段,即101~150次/分。A组和C组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较B组差,为一指禅推法的有效频率段而非最佳频率段。D组为无效频率段。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对比,一指禅推法治疗脾胃虚寒(弱)型胃脘痛最佳治疗频率为101~150次/分,有效频率段为50~100次/分、151~200次/分频率段,201~250次/分为无效频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