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是每一个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幸福是什么,怎样实现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历史的长河,有很多关于幸福的定义,古今中外都无法得出统一的答案,幸福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各不相同。在现代社会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盛行,外在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日益加剧,导致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不断下降。马克思的幸福观作为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导向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对我国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马克思的幸福观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其青少年时期唯心主义幸福观到博士论文中向唯物主义幸福观的转变。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中寻找幸福,马克思从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背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人们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要消除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消灭强制性的旧式分工迈入共产主义社会。只有人和社会共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幸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需要是人追求幸福的动力,实现条件则是要扫清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阻碍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障碍,最后在真实的集体中实现人的幸福,可以看出人的幸福实现离不开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的国情而言,当代中国人在实现幸福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弊端显露,政治改革进程缓慢,精神信仰的缺失,社会道德滑坡,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存在,无疑给人们幸福生活的实现设置了重重障碍。无论是从国家为人们提供的追求幸福的条件,还是个人对幸福的认识都存在社会转型期的烙印,通过对马克思的幸福观进行研究,为当代中国人实现幸福生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