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江苏吕泗发病文蛤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病蛤的外套膜、鳃、足和闭壳肌等组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严重,主要表现为外套膜、鳃、足和闭壳肌等上皮细胞肿胀、破裂或脱落,结缔组织增生或溶解,血淋巴细胞增多,肌纤维结构松散、断裂,组织中嗜碱性细胞增多,鳃组织发生坏死崩解。从江苏吕泗文蛤养殖区发病文蛤和养殖水体中分离到5株菌株(病蛤中分离到3株,养殖水体中分离到2株)。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菌株WG1702能引起供试文蛤发病,死亡率为100%,且发病症状与原发病症状相同,提示该菌株是引起文蛤大面积死亡的主要致病菌。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类地位及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菌株WG1702直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落不透明,边缘平整,黄色,生长48小时后变为绿色,无臭味,生理生化指标为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硝酸盐还原、甘露糖、氧化酶、甲基红阳性,精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水杨素、V.P阴性。为进一步鉴定该菌株,进行了16 S rRNA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了大小约1.5 kb的16 S rRNA部分片段,对其序列进行了测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哈氏弧菌(DQ146937)同源性最高,为97.4%,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结果,确定菌株WG1702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G1702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菌必治、先锋必、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头孢拉定9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氟哌酸、利福平、头孢噻吩、头孢氨苄、氨苄青霉素5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四环素、青霉素G低度敏感。菌株WG1702的培养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菌株WG1702培养32 h时达到生长最高峰,最佳温度为28℃,最佳pH为7.0,最佳盐度为40,最佳装液量为60 mL/150 mL,促进生长的离子是NH4+、Fe2+、Fe3+,抑制生长的离子是Cu2+、Mn2+,菌株WG1702最佳C源为葡萄糖、N源为蛋白胨。pH、温度、不同菌龄正交实验证明最佳组合为pH 7.1,温度28℃,菌龄24 h,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因素中pH对生长影响最显著(P<0.05),各因素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程度为pH>菌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