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是特定文化的载体,它是经过编者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精心选择的结果。中学语文教科书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构成了学生的重要参照群体,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整个民国(1912-1949)作为时间背景,按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脉络划分为国文时期、国语文混用时期和新国文时期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梳理。笔者选取了52套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性别、年龄、国别、身份这四个维度对52套教科书中所涉及的人物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窥探人物的发展演变。性别上,受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教科书中的女性数量有了显著提高,职业女性逐渐取代传统的贤妻良母式女性成为教科书中女性的主要形象,她们不再是局限于家庭生活的“闺中妇人”,开始走出家庭、迈向社会。年龄上,在西方儿童本位论的指导下,教科书的编撰开始适应学生的兴趣与要求,一改民初成人垄断的局面,民国中后期的教科书开始出现众多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儿童,学生被赋予自己独立的个性与价值。国别上,新文化运动后,教科书不再局限于本国人物的塑造,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外国人物的主要来源,教科书对外国各领域人物均有涉及,所选择的外国人物身上体现的多是不分国界、种族、民族的全人类共有的普遍价值取向及道德追求。身份上,普通百姓逐渐取代民初的“王侯将相、圣贤名儒”等传统道德人物成为教科书中的主要人物群体,科学家、发明家等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受到重视,教科书人物呈现方式越来越生活化与平民化。最后,笔者根据对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人物的统计与整理,发现教科书在人物选取时主要存在职业女性比例过低、独特的异域文化特征在教科书中甚少体现、民国后期教科书沦为政治教育的工具等几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