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管理模式是保证大型运动竞赛系统正常进行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场馆运行”的赛事组织管理模式始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经被国际奥委会确定为今后举办奥运会的基本形式。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开展竞赛组织工作,与以往的国内综合性运动会及单项体育赛事是不同的。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及部分竞赛场馆运行模式及竞赛组织工作为研究对象,说明场馆运行管理模式与竞赛组织的相关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阐述场馆运行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情况及竞赛组织工作在这种运行模式下的优势与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并对这种运行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提出改进建议。为推动和加强我国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模式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并为今后奥运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场馆运行模式以场馆为赛事运行工作的落脚点,为竞赛组织工作提供了全面的运行保障。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同时,确立的“以竞赛为核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基本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了举国体制的优势。其竞赛组织工作与其它大型综合性赛事相比,更体现了运行规范、标准统一、工作计划性强、分工细致、责任明确等特点。2场馆团队矩阵式组织结构加强了内部的横向联系,并体现了竞赛组织在场馆团队中的核心位置。但在组织结构的岗位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3运行计划的编制过程体现了“以竞赛为核心”的运行理念,其中部分计划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性好,实现了计划制定的意义;另一部分计划的执行性相对较弱,但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达到了磨合锻炼工作队伍的目的。4竞赛组织在不同场馆、不同项目的运行工作中有其的特殊性,因此场馆通用政策根据竞赛组织的特点整合方面变通的灵活性有待加大;通用工作规范给竞赛组织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5竞赛组织所运用执行的双向汇报机制发挥了赛事指挥体系的优点。6与赛事相关单位的“对接”工作模式在场馆运行中发挥了体制优势,给竞赛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在赛事运行与对人员的管理方面体现了一定优势。但是在部门与场馆、业主单位的“三结合”方面待进一步实现。7竞赛组织与团队内各业务口的配合与交流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