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在症状出现时已处于中晚期而错失手术机会,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但多数患者在术后2年内出现肿瘤复发,术后肿瘤转移和复发已成为影响肝癌患者能否长期生存的主要问题,而肿瘤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er family members,VEGFs)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作为VEGF家族成员之一的VEGF-B在肝癌进展过程中呈现高表达状态,并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因此抑制VEGF-B基因表达有望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新手段。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通过一定途径将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同源的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 dsRNA)导入细胞内,致该mRNA发生降解而产生基因表达沉默的效果。其中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RNA,siRNA)是RNAi的主要效应分子,是由20多个核苷酸组成的小片段dsRNA分子。以质粒或者病毒为载体将靶向基因siRNA导入细胞,并对特定基因产生沉默。本研究利用RNAi技术,设计针对VEGF-B基因的siRNA,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通过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种植瘤的生长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VEGF-B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利用RNAi技术,将体外合成的VEGF-B基因靶向siRNA转染入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分别建立阴性组(对照组)Eg0以及三个阳性组(实验组)Eg1、Eg2、Eg3。用Blasticidin稳定筛选后,进行培养扩增,最后共得到四组HepG2细胞:三组VEGF-B基因靶向siRNA阳性质粒转染组(Eg1、Eg2、Eg3)、阴性对照空载质粒转染组(Eg0)。然后分别接种于4组裸鼠皮下(每组6只,随机分配),建立人肝癌细胞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即Ec0组、Ec1组、Ec2组、Ec3组。定期观察裸鼠皮下种植瘤的生长情况,30天后处死裸鼠,对比测量4组裸鼠皮下种植瘤的体积、重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分析VEGF-B蛋白的表达。采用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相对定量分析,计算每个视野的单位面积内阳性染色积分光密度值(IOD),取其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以含荧光标记的质粒为载体,成功将VEGF-B基因靶向siRNA转染入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48小时后转染效率均达60~70%。224只裸鼠皮下均成瘤,3个实验组裸鼠皮下种植瘤平均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30天后种植瘤体积对照组为:(1.698±0.137)cm3,实验组分别为(1.107±0.355)cm3、(1.229±0.099)cm3、(1.162±0.188)cm3,瘤体重量对照组为:(1.068±0.086)g,实验组分别为:(0.696±0.224)g、(0.772±0.062)g、(0.730±0.118)g。3个实验组种植瘤体积及重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种植瘤未见远处转移。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Ec1、Ec2、Ec3)及对照组(Ec0)结果分别为:(0.072±0.016),(0.078±0.004),(0.075±0.008),(0.094±0.003)。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实验组种植瘤VEGF-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构建VEGF-B基因靶向siRNA可明显抑制裸鼠皮下种植瘤的生长及瘤组织VEGF-B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