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英汉语遍及性与非遍及性语义表达在句法、语义及语用层面上的异同。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概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概况及研究范围。第二章分析了遍及性/非遍及性概念及其与相关要素的关系。遍及性表明对象物与处所之间的关系是对象物充满、遍布或占据整个处所,反映的是全部或整体的概念。与动作的完成状态紧密相关,往往不需要说明对象物的确切数量,但要求表明对象物充塞的处所,且处所为定指性成分。非遍及性表明对象物部分地占据某个处所,反映的是非整体或部分的概念,或动作尚未完成而仍在进行。表达遍及性语义时英语常采用“N+V/(be+Adj/p.p.)+with/of+NL”等结构和词汇手段(all over等)。汉语常采用“NL+V+满/扁+N”或“满/遍/全/—+NL”等结构或词汇手段(全部、浑身等)。第三章主要讨论英汉语表达遍及性与非遍及性的结构及各自的对应形式。英语中表达遍及性语义的结构主要有:(1)V+NL+with/of+N;(2)NL+V(be+Adj/p.p.)+with+N;(3)V+N+all over/through(out)/…+NL;(4)N+V+NL等四种格式。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多表现为采用“NL+V+满+N”这一结构,有时也采用“N+V+满/遍+NL”、“满/遍/全/—+NL”或词汇手段。英语中表达非遍及性语义的结构多为:(1)V+N+prep(on/in/…)+NL;(2)N+V+prep+NL两种形式。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多为“NL+V+N”这一结构。汉语中表达遍及性语义的结构有:(1)NL+V+满+N;(2)N+V+满/遍+NL;(3)NL+N+V+满/遍;(4)[V+满+NL/N的]+N/NL等四种情况。在英语中的对应形式多采用“NL+V(be+Adj/p.p/v-ing)+with+N”这一结构,也有的采用词汇手段(all over,through(out)等等)。第四章主要对英、汉语中遍及性动词、形容词分别进行分类。英汉遍及性对V、Adj语义的选择基本一致,都要求[+充塞]、[+铺展)、[+移动]类V、Adj。但汉语有部分既不具有[+充塞]义,又不具有[+铺展]义的动词也能与V组合成“V+满”。英语有部分[+移动]类动词表示遍及性时可用于进行时,汉语却不可以。英语EA’句式要求具有[+取走]义的动词或短语,而汉语并无[+取走]义动词与“满”、“遍”结合的情况。第五章主要从语用层面分析了在语境允许、语义明确的情况下,英汉语遍及性结构中都有承前或蒙后省略N的情形,也可以隐含N。不同的是:汉语可以蒙后省略或隐含NL,但英语未发现有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