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5年到1985年,马科斯执政的21年时间里,菲中关系经历了从对抗到和解、从无邦交到建交的历史发展过程。该时期菲中两国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马科斯执政的前期,即从1965年到1971年,马科斯总统继承了独立以来反共反华政策的传统,两国关系处于对峙和僵持的状态,在外交上拒不承认中国,反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支持台湾蒋介石政府,甚至直接参加对抗中国的越南战争。但该时期马科斯政府反华政策有所缓和松动,废除对华封锁的禁令,开展民间外交,双边经贸关系初步确立。第二个时期是从1972年到1975年,马科斯宣布戒严法后,采用实用主义的对华外交政策,菲中关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双方政府开展高层互访、民间外交和扩大经贸,疏远与台湾的政治联系,逐渐将两国邦交提上了日程,最终确立了国家间正常的外交关系。第三个时期,从1976年至1985年为马科斯执政后期,该时期是菲中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时期。菲中双方进行政府间的互访、经济贸易的增加到民间友好团体的密切交往等全面开展,两国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国家的独立、安全和利益始终贯穿菲中两国关系发展的主线。二战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是导致菲中两国关系对立的根本原因。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菲政府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有了的新界定,减弱外交上的意识形态色彩,脱离美国外交战略轨道,积极探寻独立自主的外交,这些构成了马科斯政府缓和与中国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菲中邦交的历史反映了菲律宾外交从依赖走向相对独立的转变过程。 马科斯时期的菲中关系可以概括为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民间关系三个方面,而政治关系又包括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党与党之间的外交关系两个层面。在马科斯时期菲中政治关系经历了政府间从无邦交到邦交的演变。党际关系从中共与菲共相互支持、中共对菲共进行毛泽东思想、革命模式的输出转变为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过程。双方的经济关系逐步从菲对华的经济封锁发展为间接贸易,再到直接贸易,发展到贸易不断扩大化的历程。民间关系经历了菲民间友好人士来华单向访问发展为双边频频互访。影响该时期菲中关系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外交决策、华侨华人问题、意识形态和国际格局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影响着菲中关系发展的走向和趋势。 本文根据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理论及现实主义外交理论分析马科斯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的嬗变,展现战后菲中两国关系发展概况,探讨菲中两国邦交的深层次原因,全面而深入地论述在马科斯执政的不同时期两国政府关系、中共与菲共的党际关系及民间关系,剖析菲中两国邦交对菲律宾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菲华人社会、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改善带来的重大影响,还分析了两国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