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研究——基于12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以市场为特征的住房新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在房改初期,为鼓励房地产业发展,中央政府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房价一路攀升,为城市居民带来沉重的住房负担。与此同时,高校扩招和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在内外部共同作用下,住房需求日益增长,而不断上涨的房价导致居民“住房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从2010年开始,国家加大住房调控力度,大力兴建保障性住房,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然而,一部分收入高于保障性住房申请标准,又无力承担高昂房价的群体陷入尴尬局面,他们的住房需求被忽视,沦为“夹心层”群体。   文章从住房方式、租房或购房支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及通勤时间对“夹心层”群体的住房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3.5%的人都是租房住,只有14.2%的人自己买房,他们的供房开支多占自己收入的45%以上,承担着较大的还款压力。“夹心层”群体多和他人合租,72.4%的受访者住房使用面积在20平方米以内,低于当地城镇平均水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现状较为艰难。   对“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需求调查发现,77.1%的人有购房打算,但由于收入与高房价存在较大差距,很多人都没有明确的住房购买计划。88.1%的受访者能接受1000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最低房价。即使一部分“夹心层”群体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他们也无法在商品房市场中买到房子。总之,“夹心层”群体不满足于住房现状,有购房需求又无力承担高房价,住房需求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满足。   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夹心层”群体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一、国家—社会关系弱化导致资源分配不公,民间精英左右改革,弱势群体丧失话语权;二、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认识不足导致住房保障缺位,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诉求被误读,他们的住房需求被忽视;三、城市住房供应体系的不当调整导致住房供给出现漏洞,诱发“夹心层”群体出现;四、我国住房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保障空白区,没有合理的设计和健全的系统,更缺乏法律的规定和适用的统计方法,导致住房保障政策在上传下达中走样,保障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分析欧美及亚洲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住房政策发现,完善的法律制度,系统的规划,专门的管理机构,规范的收入统计标准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变、调整的住房政策,成为这些国家公共住房政策取得成功的有利保证。大城市对受过较高教育,拥有稳定工作的“夹心层”群体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离不开城市,也回不去故乡,他们的住房需求不容忽视。文章在最后提出解决我国“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相关建议:加快立法建设,完善住房供给及管理制度;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供多层次的保障;逐步放宽申请条件,确保住房保障公平,尤其是要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住房租赁市场,推行先租后售和产权共享的做法,保障“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基本需求,帮助一些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人们通过租售结合的方式逐步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其他文献
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起使得旅游正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却不是一个旅游强国。旅游业的收入占GDP不到5%,而发达国家已经占到10%,我国的
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278亿人,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工人数仍在持续增加,2009年以来各年农民工增速分别为1.9%、5.4%和4.4%。与不断增长的农民工人数相对应的是其利益表达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家庭经历了各方面的变化,呈现出小型化、核心化以及亲属关系弱化等新特征。新时期的这些变动也给农村老年人
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以来,人们的生活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社区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药方。许多学者都将目光投向了社区。如
我国塌陷矿区的移民搬迁主要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伴随着全国各个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逐渐出现枯竭现象而开始大量出现的。由于塌陷矿区移民的利益诉求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
本文试图采用质性研究,通过对西北地区某个案国有企业(“典型单位”)的实地调查,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描述了职代会及其功能变迁过程,分析了
本文研究以内蒙古孪井滩灌区一个正在生成和发展着的移民村庄为例,从动态的角度探讨移民社会网络的建构过程,考察移民社会网络如何因制度环境、资源利用而展现其变迁面貌的。在
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与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筑开始被新兴的现代化风格所取代,这些新的变化,对农村传统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