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的消费和投资增长率持续下滑,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现了疲软迹象。同时,宏观经济与财政中的滞涨特征(高赤字、低增长)开始显现,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但是GDP增速却连续多年下降。这意味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扭转经济衰弱,但在整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继续沿用此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开始弱化,长期的需求刺激无法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新常态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重点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财税领域的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推进营改增、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资源税、出台环境保护税、加大对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补贴等等。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寻求新的动力。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局面,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理清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并据此进行调整则尤为重要。本文梳理财政政策的内涵及近年来政策的运行阶段,尤其是政策作用重点从需求侧向供给侧的转型,逐步明确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阶段和作用机制。对此,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总结相关学者对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总体评价和政策工具效应的对比分析,梳理财政政策不同时期非线性效应的研究,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其次,重点分析财政政策的凯恩斯效应和非线性效应,从理论上指明财政政策效果的不一致性。对中国多年来的财政政策实践进行梳理,总结财政政策的阶段性特点。同时根据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营改增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影响提出理论预判。再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选取财政支出、税收、产出、消费、投资五个指标作为变量,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重点对财政支出、总税收、营业税和增值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冲击下的产出、消费和投资的变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明确各种财政工具在不同区制内对产出、消费和投资的作用。最后,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指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转型前后确实存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积极财政政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进一步对增值税和营业税及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发现,在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提高直接税比重同时降低间接税比重将有利于经济增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财政政策应当根据当下所处经济环境进行调整,减少财政支出,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