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供给: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效应对比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的消费和投资增长率持续下滑,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现了疲软迹象。同时,宏观经济与财政中的滞涨特征(高赤字、低增长)开始显现,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但是GDP增速却连续多年下降。这意味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扭转经济衰弱,但在整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继续沿用此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开始弱化,长期的需求刺激无法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新常态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重点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财税领域的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推进营改增、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资源税、出台环境保护税、加大对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补贴等等。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实现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寻求新的动力。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局面,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理清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并据此进行调整则尤为重要。本文梳理财政政策的内涵及近年来政策的运行阶段,尤其是政策作用重点从需求侧向供给侧的转型,逐步明确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阶段和作用机制。对此,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总结相关学者对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总体评价和政策工具效应的对比分析,梳理财政政策不同时期非线性效应的研究,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其次,重点分析财政政策的凯恩斯效应和非线性效应,从理论上指明财政政策效果的不一致性。对中国多年来的财政政策实践进行梳理,总结财政政策的阶段性特点。同时根据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营改增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影响提出理论预判。再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选取财政支出、税收、产出、消费、投资五个指标作为变量,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重点对财政支出、总税收、营业税和增值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冲击下的产出、消费和投资的变动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明确各种财政工具在不同区制内对产出、消费和投资的作用。最后,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指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转型前后确实存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积极财政政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进一步对增值税和营业税及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发现,在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提高直接税比重同时降低间接税比重将有利于经济增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财政政策应当根据当下所处经济环境进行调整,减少财政支出,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等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正>美术点评周恩来总理双手摊开,站在万隆会议的演讲台上慷慨陈词,他身着深色中山装,大方、朴素,表情和蔼而自信,这就是靳尚谊的油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成功地塑造出一
采用益肾强筋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4 2例患者 ,结果治愈 12例 ( 2 8.6 % ) ,好转 2 5例 ( 5 9.5 % ) ,未愈 5例( 11.9% ) ,总有效率 88.1%。文章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机
技术进步及其偏向性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基于环境约束视角,利用绿色GDP、物质资本存量和生态服务价值加总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等数据估算了20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9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硬币投掷法将其
本文对大米淀粉的结构、组成和应用进行了综述。较全面地概述了大米淀粉颗粒结构、分子结构特点和大米淀粉中的非淀粉组分 (蛋白质和脂质 )的性质及其对淀粉性能的影响 ;分析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可以促进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
《月夜》这篇散文通过对乡村月夜直言不讳的褒奖和对城市月夜的幽默反讽,突出表达了韩少功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进而具体抒发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散文层次
近代胆道外科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基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影像学、手术与微创技术、介入医学和腔镜外科,生物制剂与生物材料的进步,胆道外科成为
会议
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性能是提高吸附式制冷效率的关键,优化吸附床的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效率,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对口译质量的期待即口译用户认为口译质量的某一方面应有何等重要程度;感知则是指对某一口译的实际评价,其中用户给出的分数反映了某一方面的实际重要程度。前人对两者进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