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克罗茨纳赫到布鲁塞尔,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演变在一定意义上是沿着对市民社会思考和批判的方向行进的。而且,青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本身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完成了对应的转向和过渡,最终形成了连贯的思想脉络和完整的思想体系。本文旨在立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各个相关时期,力图细致地梳理和阐明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致思理路和演进逻辑。在深耕细读和审思考辨中,试图真实还原和再现一幅关于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绚丽多彩的“思想画卷”。第一章:绪论。在这一部分,本文对迄今为止与论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参考文献做了比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辩证的分析。尔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体系结构,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演进逻辑和致思理路。在这一部分,笔者既对青年马克思各时期市民社会观的方法论基础及其运用进行了扼要的阐释;又对本文所采取的诸多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些在某种意义上也表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在这一时期,通过五卷本《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摘录工作,马克思完成了对市民社会的政治史观考察。以此为基础,在同一时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其借用“主谓颠倒”的方法论,破除了黑格尔理念论法哲学的思辨迷雾,把黑格尔颠倒的关系唯物主义地“再颠倒”回来,让国家牢牢地竖立在自然基础(家庭)和社会基础(市民社会)的现实之上,从而解决了黑格尔法哲学唯心论的“二律背反”问题。最终,马克思建构起法哲学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观,并达成了对国家制度、等级、私有财产与市民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和现实性重建。第三章:《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分析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世俗对立,探讨了私有财产和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批判了市民社会的犹太精神和金钱本质的异化现实,阐发了作为市民社会特殊阶级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从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革命实践之路。总体而言,此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经历着第一次转向,正处在第一个过渡的阶段,即,由法哲学唯物主义向经济哲学思考和经济伦理批判转向的过渡阶段。第四章:《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研究的初衷是为了探寻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解剖。在第一手稿阶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表现为异化观、感性对象化论和劳动实践观的融汇交错。尔后,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阶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逐渐聚焦到了经济史观、唯物辩证法以及共产主义革命实践观的领域。通过借用黑格尔逻辑学关于质的“三重推论”的方法论,马克思厘清了私有财产的历史嬗变及其运动规律,阐明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在于劳动,总结了私有财产和劳动的相互关系。通过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通过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诸多学说,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总体而言,此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经过《德法年鉴》时期的过渡,已完全转向到了经济哲学领域;同时,在经济哲学领域内,又经历了从经济异化观(包括劳动异化和社会关系异化)向经济史观的转化。除此之外,劳动实践观和共产主义革命实践观的阐发,亦是该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总结和完善了市民社会经济哲学批判的核心思想,加深了对市民社会自身矛盾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蒲鲁东的辩证评判,马克思分析了生产中的实物对人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对人的社会关系,从而接近于表述生产的实践观。此外,马克思又开启和拓展了对市民社会进行历史哲学思考的崭新维度。通过对“绝对的批判”的三次征讨,马克思厘清了现代市民社会的历史形成、地位和影响,分析了市民社会感性的“物质的条件”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人民群众和历史的相互关系。在具体分析市民生活的属性时,马克思隐约察觉到需要和交往实践的重要内涵。总体而言,此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经历着第二次转向,正处在第二个过渡的阶段,即,正朝着历史唯物主义市民社会观的方向逐步走去。第六章: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树立起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观,为历史找到了现实的前提和实践观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对历史本身的考察,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及其辩证的关系被完整地阐发出来;生产、分工、所有制的相互联系也得到了全面的论述。马克思最终实现了市民社会观的超越和变革,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观,这也促成了唯物史观的最终生成。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批判性地探讨了市民社会与历史的关系,客观地再现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原像,科学地诠释了市民社会历史与实践的辩证法。至此,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整体轮廓方清晰明朗。
其他文献
线性码的重量分析一直是纠错编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线性纠错码的重量和完全重量分布不仅刻画了码的纠错能力,而且有助于对信息传输过程的出现错误的分析和计算.近年来,由于权重较少的线性码在秘钥共享、强正则图、结合方案和认证码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广泛研究.设Fpm是含有pm个元的有限域,m,k和l是正整数.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线性码其中通过运用有限域上的二次型理论和一些特殊的Weil和,我们
社交网络上信息、病毒的传播,生活中传染病的爆发,都是我们常见的传播过程.传播过程可以看成是实现信息全覆盖的过程,而病毒、传染病的传播会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确定信息全覆盖的最短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2014年,Bonato等人最早提出了图的燃烧这一概念,用图的燃烧过程来反映传播过程,用图的燃烧数来反映传播速度.设图G=(V(G),E(G))的燃烧序列为(x1,x2,…,xk),即Nk-1
拟对称映射如何影响集合的维数是拟对称映射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其发展和结果也逐步丰富完善.尤其是关于拟对称极小集的研究我们比较关注.直线上的拟对称极小集的结果已经比较丰富,1-维齐次均匀Cantor集[18][38]、一类1-维Moran集[8]、一类1-维数字限制集[7]都是直线上的拟对称极小集.高维满维集是拟对称极小的[16],平面上的一类1-维“天线”型的自相似集是拟对称极小的[4][42].
图的燃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一个确定性的离散时间图过程,它可以解释为社交网络中影响力传播的模型,主要涉及病毒的传播,消息的传播等.图G的燃烧数是燃烧过程中的最小步骤数,已有结论表明,图燃烧问题即使对于树和路森林这两种结构简单的图类来说也是NP完备的.因此,确定一种图类的燃烧数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主要研究k-仙人掌图燃烧数的界,并根据已有结论:包含至多三个连通分支的路森林的燃烧数,且给出准确值,把这两
解析函数的正规族理论在Riemann映射定理的证明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复动力系统理论的基础.本文研究拟对称映射的正规族及其在拟对称等价性问题中的应用.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了拟对称映射族是正规族的几个充分条件.此外,给出了构造拟对称映射的正规族的几种方法.拟对称映射序列的正规性可用于研究空间的拟对称等价性.经常,一个拟对称等价性问题可以归结为构造一列拟对称映射并证明这个拟对称映射序列
有限域上的置换多项式不仅在高级加密标准AES的S盒设计,密钥交换协议以及低差分均匀度密码函数的构造等方面占据重要作用,而且在正交拉丁方和新类型的skew Hadamard差集等数论组合设计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近年来,大量的有限域上置换多项式的构造方法被相继提出,如AGW准则和开关构造等,这使得有限域上的置换多项式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有限域上项数较少的置换多项式有着十分简单的代数表达形式,但是如
有限域上的置换多项式是有限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密码学、编码学、组合设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例如,美国安全加密标准AES算法中S-盒(对称密码算法中的唯一非线性组件)使用的逆函数,就是有限域F28上的一个非线性置换.在数学和密码学的实际应用中,往往要求置换具有简单的代数表达形式或者优良的密码学性质,比如低差分一致性、高代数次数、高非线性度等.因此,构造有限域上具有优良性质的置换多项式具有重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是信仰。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局势,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与争锋越来越激烈,我国的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种社会思潮共存现象的存在,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也让信仰重要性愈加凸显,其问题性愈加明显。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
自从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以来,软实力理论的影响却早已“溢出”美国国境,在世界各国“发酵”和“本土化”,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国策、促进发展的重要参考性理论。他将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作为软实力最重要的三种资源加以阐述。而文化首当其冲,成为软实力构成要素中的基础成分与核心内容,直接决定国家软实力的强度和深度,因此文化软实力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源